
侯秋滢:一位中学教师的公益教育尝试
秋滢当语文老师的每一天都在和学生共同成长。她和孩子们一起排演话剧、朗诵诗歌,邀请其他学科老师去做分享。她也把自己对公益的想法移植到学生教育上,做校内公益项目,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对她来说,所有的这些都是教育的尝试和探索。
秋滢当语文老师的每一天都在和学生共同成长。她和孩子们一起排演话剧、朗诵诗歌,邀请其他学科老师去做分享。她也把自己对公益的想法移植到学生教育上,做校内公益项目,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对她来说,所有的这些都是教育的尝试和探索。
资深媒体人张华以笔名“东方愚”从写评论起家,逐渐成长为商业财富报道者。他所主持的微信公众号“少年商学院”发布的文章极受欢迎,粉丝在半年时间里涨到了四万,现在已接近十万人。80后的张华,孩子三岁。他正小心翼翼地耕耘着这片充满机遇和未知的土壤。
DTR是这个培训机构的创始人董堂荣的名字缩写。一个戴时尚耳机的学生把自己关在小图书馆使用电脑,七八个学生和助教一起在教室学英语。咖啡外卖送来了,大家一拥而上。在这群95后的高中生中间,DTR看起来不像是一个老板,或者一个老师,更像一个亲切而沉稳的兄长。
新疆小伙艾力是新东方英语老师,平时自制“酷艾英语”视频,切糕事件之后,他关于此事评论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对教育和时间管理有一套独到的理论:好老师应该是好厨师、好医生和好教练。
从国有保险公司的短期险承保员,到广告公司职员,到淘宝网培训专员,再到外企的培训助理,朝九晚五7年,然后辞职出来做自由职业的PPT培训师,又玩起了飞盘。孙小小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并把自己的爱好发展成自己的职业。毕业十年,她几乎没有浪费过光阴,反而玩出了很多精彩的生活片段。
陆宇斐有着三重角色:5岁孩子的母亲;曾经献身科学的研究者;应用领域的创业者。除此之外,她还有着更丰富真实的美好侧影:骑行西藏、写乐评、看科幻电影……作为一个母亲,她告诉我们莫怀歉疚,接受自己和孩子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作为一个研究者,她告诉我们科学精神的可贵;作为一个创业者,她告诉我们永远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熊磊高中毕业后做过很多事,在饭店做过服务员,和林冲一样看管过粮仓,在山里隐居,做过出版,还经营过画廊。现在,他做的事,是“正声儿童艺术中心”。这个完全依托网络做儿童美术教育的平台不到一年就已经发展到二百来个学生的规模。熊老师希望通过正声,给孩子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生活过得很有想象力。
传统的新闻学界和业界之间存在较大的分野,甚至互相看轻。这种特殊而奇怪的现状一直维持至今,做新闻的看不起教新闻的,教新闻的也不愿和做新闻的走得太近。在他们之间,“三明治”张志安可谓一个异类,可谓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