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家男孩在上海上一个半郊区的普通公立幼儿园。开学的时候,我正在美国采访总统大选,一去三个月。而太太则要到香港读硕士。孩子在那几个月要交给老人带。我们对孩子上学的状态不太放心,却又没有办法。
那年国庆前,太太回上海,和幼儿园老师沟通。老师说,你们家孩子看起来有点奇怪,他好像有自己的世界,不知道在想什么。太太知道在公立体制内,这样的话语绝不是表扬。我们都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内向,但也不想他在一个不被鼓励的环境里继续被孤立。
做事一向很有魄力的太太,就在国庆期间,把孩子送到一家每月要2300元的蒙氏幼儿园,这个价格到今天怎么也得相当于过万元了,而公立是免费的。幸好,我们的孩子在蒙氏的氛围里比较习惯,因为是混龄教育,他和一个哥哥也成了好朋友。
上了一年之后,我们一起去英国留学,孩子也在英国的学前班度过了一年的快乐时光。等回到上海的时候,一开始双双在找工作的我们,还是决定把他送进另一家普通公立幼儿园。在那家幼儿园的生活总体乏善可陈,学年快结束的时候,好几个班级的孩子爆发了手足口病,最终连毕业仪式也没有举行,就草草结束了。
这个经历使我们决定不选择公立的小学了,虽然对口的那家小学还不错,但当时他们要进行连续三年的基建,我很难想象自己的孩子要在灰尘之中度过三年。它再不错我也不考虑,而且我们对公立教育的质量和方法也感觉一般,结果孩子考进了一家普通民办小学,学费一年3万多,虽然不菲,但也可以接受。要知道,在我们入学第二年,他们的新生学费就涨到6万。我们还因孩子上民办小学而搬家,继续租房住。
上到三年级的时候,新来的一个学生家长,居然因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被评选为大队长而闹事,公开在群里指责班主任,闹得全校沸沸扬扬。而且她居然还开车跟踪维持公道的家长,并打电话恐吓。对于这样“奇葩”闹事的家长,学校却拿不出什么有力措施来处理。我们,最终也对学校失望,中途转学。
说出这样的经历,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在变动中的中国,学校教育质量本身是难以保障的,送孩子上学,确实是一件碰运气的事。但我也想说,家长们千万不能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和幼儿园,就省心了。
没有办法,今天的父母,最好要每天和自己的孩子有所沟通,再忙也要和他们聊几句在学校的生活。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不会掩饰,即使表达不出,看精神状态怎样也能发现问题。只有每天保持沟通,才能在不好的事情发生后,相对第一时间发现情况。我不知道“携程”和“红黄蓝”事件中的家长,大概是过了多久才发现问题,从报道中看起来,虐待是有些时日的。
家长也要和老师保持沟通,觉察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态度和评价。对校方管理层,也要大致了解其来路与背景,像“三色”幼儿园这种不断扩张的加盟性质,以及其创始人喜欢和领导合影的特性,还是要保持一定的慎重。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事在今天特别有道理。
有人慨叹在中国今天做父母之累。我觉得,不应只是抱怨,而应正面面对。骨肉连心,育儿本就是极其精细的专业事项。何况,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教育观念和实践大变革的时代,无论国内国外都是。以往那种整齐划一不假思索模式的结束,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类型的新需求,使今天的父母不得不保持学习。
而且,在创新机制尚未完全冲破的传统教育壁垒,中国人凡事“差不多先生”的习惯和偏好会在你的孩子身上发挥作用。
试想,在中国,无论从饮食到包装,从服务态度到产品原料,只要是大众化的,有哪些能做到质量特别好呢?非常之少。不是说普通质量一定有问题,但在很普通质量之中,肯定会有一定的比例产生出质量极低的极端情况,比如地沟油,比如黑心的幼儿园。
而在中国,要达到最基本的好质量,几乎都得是VIP或者相对较贵的产品和服务。除了这小部分,整个中国社会服务的平均水准是非常低。
很多人移民国外,是看到国外最基本的东西,质量是有保证的,比如教育、食物和空气。但是,在中国世纪,要移民国外,机会成本实际上很大。所以,留在中国的人,都得拼命使自己成为能够花钱买到好质量服务的人,但最终肯定只有小部分比例的人能够达到这个水准,而他们的存在,本身又刺激了社会的焦虑、渴望,或者不平心理。这种心理,也同样存在于那些为你提供服务的人身上。
新的一代人,特别是80后父母和90后年轻人个体,都是对品质化生活特别有追求的。一个愿意花几千元买一个戴森吹风机的年轻人,我丝毫不怀疑他会在成为父母之后,每年花二三十万在自己孩子身上。只是愿意花钱的人多了,学位供不应求,学费自然继续水涨船高。很多人会抱怨,但如果你不要,还有大把孩子在等着。
所以,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要奋斗着去争取“高端”服务,还是从现在开始,多在育儿和家庭上用一些心?
有很多人一直想着要财务自由,却在过程中牺牲了家庭相处,孩子的长大又不可逆,青春期之后更加难以沟通。而整个社会过于着眼如何获得优质的高端资源,却忽视了鼓励在日常点滴之中多花一份心思在孩子身上,多排除他们一些危险,多关注他们的心灵成长。
最近,我带女儿参加早教课程,课上坐着很多保姆带孩子参与。那些忙于事业,能够花钱让孩子上价格不菲早教课的家长,却把这样的亲子机会留给了保姆。这样是否就一定比那些赚钱不多,但把时间多花在家庭上的父母对孩子更好呢?
大多数人,可能未必能创出多大的事业和财富,却最终错过了孩子的共同成长。这两件事,是需要平衡的。
我相信,在今天环境下,做中国父母可以不那么富裕,却不能不用心。用心的程度,肯定能够弥补金钱购买的服务不足。虽然很多教育要由学校完成,孩子也需要同伴,但是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幸好,教育不是进餐厅或者点外卖。父母不是被动的消费者,其实是能够参与到教育过程的创造者。
我期盼从幼儿园虐待事件后续能带出积极一面,希望这是中国父母(特别是父亲)不是光顾着赚钱,而要回归家庭,关注孩子教育和成长的开始。
多陪陪自己的孩子,多回归家庭身体力行教育他们,这只能是中国父母自救的最好办法。盲目赚钱的1990年代父母,大多数失去和他们的孩子,也就是今天的90后的交流。即使他们再富有,其恶果,在今天已经显现:中国的年轻人,几乎很难和自己的父母沟通,而中国成年人的家庭关系,中老年夫妻/父子/母子之间,实际上已经空前疏离。
这实际上,是藏在这个恶劣事件背后,另一个更长期的警钟。
写的挺不错。我在国外留学加生活10多年, 基本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差不多。现在也在考虑是不是以后要长期在国内生活。国内变化是很大, 但毕竟不变的东西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用词优美,行文流畅,读完久久无法平静。这些国家并不是可怜,而是不够强大,在世界面前,这样的经济体量根本连同坐一张桌子的机会都没有。虽然说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都是在边缘化,根本就没在一个圈子里。
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不容易
每一个新闻作品都不简单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索尝试,才能出好作品!
想去非洲开工厂,需要咨询
我也有非常類似的經歷,所不同的是對方是一個德裔的尼日利亚人。我损失的是对人的信任及美好情感
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
一直都认为人类努力读书工作
不就是为了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可是在我看来比起盲目的工作赚钱
我更加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我感到很不安
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很想用余生去看世界
不知道有什么建议
环球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总会考虑太多而导致没办法付诸于旅行。很遗憾
关于那900名战俘,我遇到金门的电瓶车向导讲解到,他们被移送到台湾本岛做农民,后来都有参与台湾的建设发展。
27岁遇到最爱自己的人,29岁分手,今年30了,也是对未来很迷茫,觉得会孤独终老。轻度抑郁,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起来。
八个月之前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也因为不满于现状或者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来到了日本 来了才发现这边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好 很多事情说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很糟糕 现在在准备考学了 希望我也能拿到早大的通知书
这样做,不会猝死吗? 超负荷的运转
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趣,描写得也非常吸引读者,可惜每一篇后面都有若隐若现的居高临下、自视甚高的沙文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