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写作者联盟的第一期成员明星辰是一名自由写作者,运营着一个叫做“吹手”的公众号。
“吹手”原本指的是在葬礼上吹唢呐的人。她之所以成立这个公众号是因为想要采访一些失败者,记录他们的故事。在她看来,自己也曾是失败者行列中的一员。
2015年研究生毕业后,她在北京工作了一年,期间换了五份工作。后来回到家乡西安,又换了两份工作。那段时间,她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为什么别人都能好好地上班,我却不行。”
辞职之后,她开始专心地写自己想要写的文章,每天都活在“睡到自然醒”的状态,感觉很自在。如果某天约了一个采访,会过去聊聊天,提纲都不列,说得好就开录音,说得不好就拉倒不写了,“反正我不对任何机构负责”。
接下来,她还将继续采访那些现实生活失败,精神生活丰富的人,那些令她着迷的失败者、怪人、边缘人或者异形者。
在她看来,“这些歪歪扭扭的苹果比较甜”。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是明星辰采访了身边朋友们的书房,周云蓬、恶鸟、远子、兔草……除了展示书和书柜之外,书房里还有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与向往。
来源 | 吹手
那天,兔草发了一个朋友圈,说:“本想按照英美文学,拉美文学,日本文学,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把书架分类。清理了两个小时都没整出什么名堂,居然还找出两本百年孤独和两本逃离。 ”
只有字儿,没图。
我就想,好想看一下她的书柜,看看那些她没读的书长啥样?就在下面问她,整个专题啊,拍一下你的书柜吧?她说,好呀。
【书柜系列】专题就是这么诞生的。我的微信里828个联系人,再怎么也有五个读书的,我想。
没想到,这个仅有356个粉丝的公众号,邀请到周云蓬、恶鸟、远子、兔草,还有很多朋友自发参加,拍下的照片里,除了书和书柜以外,还有自己的生活与向往。
这个小活动有21位朋友参加。收集回来的采访实录达11588个字,图片超过百张,我妈也发过来照片,讲了家里书柜老历史:“丈夫离婚时剩下唯一的一个家具,光明牌,这个工厂早己不复存在!”
我觉得这句话简直像一首诗。
希望属于我们的光明牌书柜不会消失。
周云蓬
歌手 诗人
1.讲一讲房间里书柜的来历吧。
搬家到大理以后,在下关的家具市场买的,能多装书少占地方。现在买房子挺贵的,所以希望书柜少占一点空间。
2.书柜里什么类型的书最多?
最多的是诗集。诗集的密度比较大,薄薄的一本,比较耐读。
3.最珍爱的书是什么?
五年前买的上下两册《唐璜》,查良生翻译的,对我来说它算古董,有三十年了,有文物价值,是镇柜之宝。
比较珍贵还有在台湾买的台版《痖弦诗选》。诗人杨健送我的他的手抄本《哭庙》,因为那本书没有出版。手抄本给我的感觉和过去的小黄书一样,被迫用手抄本这种形式来流传。
还有一本是英文版的《爱伦坡诗选》,我在爱伦坡故居买的,还有他的签名哈。其实不是,故居的工作人员盖了个章而已。
4.理想的书柜或书房,包括理想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理想中的书柜小一点,书柜太大没有意义。我喜欢那种洒脱的人,看完书就送给别人。其实没有几本书可以反复阅读,大多数书看一两遍放在那,这是那本书的死亡,如果你爱书,应该让它活下去,送给别人。
理想中的书房有几个大窗户,一个面对海,不必要春暖花开,可以听着海浪声写作;再一个面对山,可以听到松涛声。还有一个面对菜市场,每天听听黄瓜多少钱、鸡蛋便宜了没、谁谁又吵架了,挺有意思。
5.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尼尔·盖曼的《美国众神》。这本书很有趣,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每个族群都带去不同的神,中国人带过去太上老君,犹太人带着耶和华,阿拉伯人带去了阿拉,印度人带过去梵天,这在美国都是老一代的神。
新一代的神就是电视之神、火车之神、媒体之神、电脑之神,在美国争夺人群,我觉得是争夺信仰,发生神与神之间的战争。写得很好玩,像公路小说。
(您一般会用什么工具帮助自己阅读?)
有个小东西叫阳光听书郎,是个读书机,可以语音把书读出来,可以装几万本书,有1个G的空间,像一个小型图书馆。想读什么书,就把它随身带着,不是读书,是听书。就像小时候抱着收音机听《隋唐演义》一样,只是现在听的书不同。听书挺好的,也不累,可以随时听。
6.会采用什么姿势听书?
没有什么正襟危坐的姿势,坐在马桶上,吃饭放在桌上听或者睡在枕头上听,有的时候睡着了读书机没关,那些情节也随之进入梦境,情节已经变形,感觉自己参与到了书中。
恶鸟
联邦走马创始人
1.讲一讲房间里书柜的来历吧。
书柜按照空间订做的。
2.书柜里什么类型的书最多?
主要都是文学、设计、艺术、建筑、哲学多。
3.最珍爱的书是什么?
基本都是珍爱的,不爱的都没放书架上。
4.理想的书柜或书房,包括理想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现在已经在三个地方做了书柜放书,再多,估计只能造个小型图书馆了。
5.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最近在阅读苏菲·卡尔《极度疼痛》。
6.用什么姿势读这本书?
各种场合阅读都会有,厕所、车上、咖啡厅及办公室。
兔草
退役文案,杂耍写手
1.讲一讲房间里书柜的来历吧。
书柜是去年买的,合并了外公的一部分书。前年从老宅搬出来时,去看了一眼外公简陋的书柜,凿空了墙体的一部分,用三块板子分隔出来的。
工厂倒闭时,图书馆也随之破败,外公搬了一部分书回来,有一些初版的四大名著和明清小说,都是老旧的书。可以说,现在这个书柜上有一些之前书柜的精魂在里头,有些破旧的书不舍得扔,就摆在那了。
2.书柜里什么类型的书最多?
推理小说。青春期嗜推理小说如命,这也间接导致了营养不良,前几天翻出来初中写的作文,满满的译文腔,可能就是从那些翻译得不好的推理小说里获取的“糟粕”。
3.最珍爱的书是什么?
周汝昌的《千秋一寸心》和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好人难寻》。
4.理想的书柜或书房,包括理想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想要一间有落地玻璃窗的书房,书房外见山见海,这当然属于幻想,其实有个书柜就行,再不济有一些箱子也可以,把书放着,当避难用,不是说“书是随身携带的小型避所”吗?
在这个年纪再去谈想拥有的生活不可笑,但比较可耻,唯一可以认定的是不想要什么生活,我大概绝对不想要没有书籍,没有阅读乐趣的生活。
5.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毕飞宇《小说课》。
6.用什么姿势读这本书?
靠在枕头上。
远子
出过两本书,现在在做编辑
1.讲一讲房间里书柜的来历吧。
在宜家买的。
2.书柜里什么类型的书最多?
文学类的书籍最多,其中,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和村上春树的书最多吧。
3.最珍爱的书是什么?
很难说出最珍爱的是哪一本或哪几本。有时出远门想带一两本书都要选好久。我只能说最近读的比较喜欢的书有,穆齐尔《在世遗作》、库切的《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肖斯塔科维奇《见证》。
4.理想的书柜或书房,包括理想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希望能够有足够大的房间和足够多的书架,具体什么样子倒是没什么要求。以前对买房没什么概念。但现在每次搬家,搬书都变得特别艰难,不得不寄几箱书回老家。
书放在老家基本上都没什么机会再读到了,而且我父亲一直“威胁”我要把我的书当废纸卖掉,说我买了书也不看,浪费钱。开始考虑是不是可以买个房用来放书。当然四线城市的房我都买不起,所以也只是想想而已。
5.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布罗茨基的《小于一》,里面是一些关于苏联生活的回忆和诗评。布罗茨基的散文写得很有诗意,评论也很有见地,常有发人深省之语。对苏联文化生活和外国诗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看。
6.用什么姿势读这本书?
通常是坐着,有时也躺着,偶尔也站着。
molijiao
设计师,现居上海
1.讲一讲房间里书柜的来历吧。
没有书柜,经常看的书都在床边桌上,比较容易拿到才会看。
2.书柜里什么类型的书最多?
我看书比较杂,专业类的会看有关日本设计的,个人喜欢独立杂志、插画集、杂文集比较多。
3.最珍爱的书是什么?
最爱的一本是@巍studio的<awaken>.
4.理想的书柜或书房,包括理想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想要拾堂shitang(molijiao的民宿)那样的房间,哈哈哈。
5.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最近在读的是《造物有灵且美》。
6.用什么姿势读这本书?
洗澡后窝在被子里读书最幸福了!
pennycrane
在成都经营一家独立咖啡店,叫whatever cafe
1.讲一讲房间里书柜的来历吧。
买了自己的小房子,就添置了一个新书柜。新书柜的最大优点是可以按需轻松调整隔板的间隔。因为才搬不久,很多藏书并未入住,所以书的部分多少有些单薄。书架上还摆了一些自己收藏的绘本和自己画或做的小东西,也算是灵感的输出品吧。
2.书柜里什么类型的书最多?
作为一个没什么“专业”的人来说,自然是文学书最多了。只要认字儿,就可以硬着头皮读下去。
3.最珍爱的书是什么?
喜欢的书很多,有能篡改价值观的,有能影响是非判断的。非说一本的话,可能是余华自选一本小集子,叫做《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之温暖的旅程》,因为在那个集子里,碰见了好些个能篡改价值观,能影响是非判断的人。书名很俗烂我懂,但对于15年前的我来说,却是触动非凡的。
4.理想的书柜或书房,包括理想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一直觉得,不管是房间还是书柜,都是一个容器,跟脑子一样。容器的外在自然重要,但并不是决定性的,最重要的是决定要装进什么的意志吧。
也就是想读的心,缺失了那样的心境,再完美的环境也是徒劳。就像当下被众多华丽刺激包围的我,希望能重拾一颗丢弃干扰,静静阅读的沉静之心。
5.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在读梁文道在《一千零一夜里》推荐的《烛烬》。写得实在太好,每一句都太好了,好到甚至有点累。
6.用什么姿势读这本书?
读这本书是在kindle上,因为有背光,所以看的时候多半是在辗转反侧的黑暗中。被子裹在肩头,举起的kindle透进一丝风。
我既不是非纸本而不读的保守派,也不认为电子书能彻底取代印刷品。都只是工具而已,只要书的精髓不灭,又有什么关系呢。
毛里尔
编剧
1.讲一讲房间里书柜的来历吧。
这个房子客厅里有个嵌入式书柜,看房的时候发现书柜里还有前任租客留下不要的书,我扫了一眼那些个书,觉得还可以。
想这房子适合他/她,估计也适合我,隔着时空一拍即合,我就租了。为书柜租房,简直买椟还珠。
2.书柜里什么类型的书最多?
编剧类的书多,后浪的书多。
3.最珍爱的书是什么?
《喜乐与我》,外国儿童文学吧算是,小时候看了觉得特别好,原来那本找不着了,去年买了本新的。
4.理想的书柜或书房,包括理想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希望客厅几面墙全是顶天立地那种嵌入式书柜,只见书不见墙,最好有个朝东的落地窗。
5.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病者生存》。
6.用什么姿势读这本书?
看这书是因为正在生一场非常金贵的病,换完药输液的时候躺着用手机看。
余余
纪录片放映员,不定期撰稿人
1.讲一讲房间里书柜的来历吧。
在上大学的城市有了自己的家,想要整面墙的书架,订做的。
2.书柜里什么类型的书最多?
应该是各种小说和电影有关的专业书,最早的人生理想是研究文学,后来阴差阳错学了电影学,买了不少书恶补理论。
3.最珍爱的书是什么?
父亲年轻的时候也爱看书,我几乎是看着他的藏书长大的,后来他把家里的书全部寄给我,这应该是我书柜里最珍贵的部分。难得的是有一套八十年代产生巨大影响的“走向未来”丛书。
4.理想的书柜或书房,包括理想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现在的房间就挺满意的,有一个还算够用的书房加卧室,如果能够更整洁就好了,可惜我是家务无能患者。
5.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陆陆续续在读的是李翰祥的《三十年细说从头》,蛮有意思的香港老电影八卦集子。重复的是三岛由纪夫《金阁寺》,我对三岛这样的男人莫名着迷。
6.用什么姿势读这本书?
葛优瘫,尽一切可能躺着。
三童
图书编辑,业余喜欢释梦、淘书
1.讲一讲房间里书柜的来历吧。
我的书柜主体部分是我爸做的。他是老木匠,知道我要把自家闲置的半地下室改造成书屋,就去买了些木板,做了一面墙的书柜。
剩下的书架都是从旧书店淘来的,我特别喜欢旧的实木书架,去旧货市场淘了几次,不高的价格就淘到了几个很有味道的旧书架。我的地下书屋也出售二手书,来西安的朋友可以来看看。
2.书柜里什么类型的书最多?
我的书比较杂,什么书都有。编辑都是杂家,什么都感兴趣一点。不过,我对精神分析和人类进化史两个方向的书尤其感兴趣,这两个向的书也就比较多。对了,我还是杂志癖,收集了很多杂志。
3.最珍爱的书是什么?
我每个阶段都有最喜欢的书。前段时间,我特别喜欢一本讲精神分析学派的书,叫《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那本书非常好看,不是学术史,而是用一个个案例讲出了精神分析各个流派的核心观点,文笔和翻译都不错。
还有一本是弗洛伊德的《摩西与一神教》,那本书写到了我关心的不少问题。我晚上睡不着就看一遍,很过瘾。今年最喜欢的书是我编辑的一本关于《论语》的稿子,非常好看,我没事就拿出来看看。
4.理想的书柜或书房,包括理想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我希望有个更大的书房,可以放更多的书。我现在的书房才20平,就要装满了。我希望以后有个四面是书架的大书房。我就在里面编辑和写作。
我喜欢编书、淘书、写书,这些就是我现在的生活,但做得还不够好,我觉得编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和这个世界的连接方式。希望今年编辑的书会给大家惊喜。
5.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除了读在编的稿子,还在看海明威那本《流动的盛宴》,最爱的旅行文字作者刘子超老师翻译的新译本,据说加了很多删节内容,翻译超棒!我没想到他会翻译这本书!这本书还没看完。
另外,看了一批民国杂志,像《东方杂志》《文与时》《观察》《旅行杂志》等,是从我一个喜欢收集旧书的朋友那借的。在这个纸质杂志逐步退出市场的时代,看旧杂志非常有趣,从杂志里可以感受到一个真实的民国,不是一些学者夸大的美好民国,也不是一个无法忍受的民国。民国很乱,但很有活力,很有生机,有很多有趣的人和事。
6.用什么姿势读这本书?
会坐着或躺着读书,躺在沙发上看,坐在书屋的沙发上看。我喜欢一个人安静地看书,一边看,一边写笔记。
Choq
1.讲一讲房间里书柜的来历吧。
现在空着的书架是房东的,曾经是主力担当。但在阳台位置,书受不了长年累月的曝晒,所以挪到另外两个书架和桌子地下了。那俩书架是搬家时候买的,宜家的“毕利”系列。毕利的设计者去年好像去世了,多么经典实用的设计!
2.书柜里什么类型的书最多?
主要是人文社科的书,都是精心挑选过的。文学和思想类的最多,都是用来补少时无书可看的遗憾,外加启蒙。
3.最珍爱的书是什么?
有一本淘来的《堂吉诃德》,董燕生译的,比一本杂志还大一圈,质感很好,那个译本也很喜欢。 英文版的一套《魔戒》,买的时候国内还没有好的中文译本。《余英时全集》,虽然我基本不看,但当初买下来,就是一种态度,也提醒自己要多读多留意好书。
4.理想的书柜或书房,包括理想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去年《岛屿写作》中,林文月的书房让人好生羡慕—— 一间宽敞大厅,围绕半圆围墙的整面书架,人在其中,有一种神圣感。 曾经很喜欢《窈窕淑女》中语言学家希金斯教授的书房,挑空的整个两层书架走廊, 可惜太豪华了。
现在就想把新家一面墙都定制好结实的书架,然后添新书,淘汰旧书,足矣。
5.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阿列克谢耶维奇《二手时间》 和《黑旗》。
6.用什么姿势读这本书?
躺在床上,抱一只猫。
徐小妮
手绘作者,公号【徐小妮生活笔记】主人。
1.讲一讲房间里书柜的来历吧。
我是书柜控。第一个书柜是自己设计,找木工打的,因为体量实在太大,分成8块,一块一块背上楼组装起来。书架从一楼延伸到二楼,二楼是办公区域,从楼顶看一墙壁书,很是壮观。
后来搬了住处,面积比较小,重新打了一个书柜,设计成环绕榻榻米式,也占一面小墙。平时盘腿坐在榻榻米上,可随手从书柜抽一本书看,铺上褥子后当床,能睡在书海的包围中。住处旁是安藤忠雄设计的图书馆,也采取顶天立地的书柜墙设计,收藏上万册图书,我把它当“第二书房”。
2.书柜里什么类型的书最多?
书柜里的书很杂,人文艺术类偏多。读书的类型随着年龄增加而改变,读书上我是杂食动物,尽量多吃一点,暂时吃不下,留着以后啃。
3.最珍爱的书是什么?
书柜里有一架是我10年来的翻译作品,集中在动漫、摄影、生活方式。零零星星将近30本。还有一架是我10年来做的笔记、手绘日记,也有20多本。相比书,我最珍爱自己阅读后的内化产出。笔记是读者和作者所生的孩子,不单纯属于作者,也不单纯属于读者。
4.理想的书柜或书房,包括理想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理想的书房,已经拥有了。
理想的生活方式,无法设想。自由职业或许是将来的趋势。我希望始终能理解变化,拥抱变化,不拘泥于任何一种模式,生活是一个开放的可能。
5.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是什么?
最近在读的其中一本是沈从文的《花花草草 坛坛罐罐》。因为喜欢园艺、杂货、手工,收集了一批关于植物的专业书。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很合胃口,其实是讲古代日用品的美学设计。在讲究极简主义的现代,看看古代极繁主义呈现出来的美感,感受时空交织的对比。
6.用什么姿势读这本书?
杭州多阴雨,难得是晴天。在晒得见太阳的午后,借两三个小时,泡一壶茶或咖啡,备小块甜点,倚在暖气边看书,就算舒服了。
温度高些又晴朗的天气,我会骑电动车去村边郊野公园,选一块安静树林,把吊床铺开,挂在树上躺着晃着看书。
编者按 明星辰
正文 文/图 均有受访者提供
吹手群里26个小吹手对本文亦有贡献
写的挺不错。我在国外留学加生活10多年, 基本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差不多。现在也在考虑是不是以后要长期在国内生活。国内变化是很大, 但毕竟不变的东西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用词优美,行文流畅,读完久久无法平静。这些国家并不是可怜,而是不够强大,在世界面前,这样的经济体量根本连同坐一张桌子的机会都没有。虽然说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都是在边缘化,根本就没在一个圈子里。
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不容易
每一个新闻作品都不简单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索尝试,才能出好作品!
想去非洲开工厂,需要咨询
我也有非常類似的經歷,所不同的是對方是一個德裔的尼日利亚人。我损失的是对人的信任及美好情感
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
一直都认为人类努力读书工作
不就是为了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可是在我看来比起盲目的工作赚钱
我更加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我感到很不安
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很想用余生去看世界
不知道有什么建议
环球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总会考虑太多而导致没办法付诸于旅行。很遗憾
关于那900名战俘,我遇到金门的电瓶车向导讲解到,他们被移送到台湾本岛做农民,后来都有参与台湾的建设发展。
27岁遇到最爱自己的人,29岁分手,今年30了,也是对未来很迷茫,觉得会孤独终老。轻度抑郁,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起来。
八个月之前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也因为不满于现状或者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来到了日本 来了才发现这边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好 很多事情说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很糟糕 现在在准备考学了 希望我也能拿到早大的通知书
这样做,不会猝死吗? 超负荷的运转
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趣,描写得也非常吸引读者,可惜每一篇后面都有若隐若现的居高临下、自视甚高的沙文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