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三明治破茧计划的第三十篇发表文章,童言整理了7位父亲或母亲的口述, 意图还原“呱呱坠地”前的情景,由他们来讲述与生命最初握手时的喜悦, 希望, 痛苦, 挣扎。
2011年春天, 伦敦某妇产科B超室。 医生像挤番茄酱一样挤出透明液体, 涂抹在一个亚洲女孩还没撑起来的肚皮上。如果不是病历上说明怀孕12周, 她在女孩微笑的脸上, 找不到丝毫期待与激动, 甚至, 看到一点不屑。
探头柔柔地滑过。不大的B超室里响起奇怪的回声,像一头猛兽在远方呼吸。 “你看, 这就是你的宝宝!”
我什么也没看到, 除了一个跳跃的点。 黑白单调的显示屏上, 只有那个点活的,就像某股神秘力量在悄悄地给我传递特别信号。 那个小点拼了命地有规律地扑腾,那么有力, 那么坚决,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挡。
这个点叫心脏,它直勾勾地盯着我。 突然, 毫无预兆地, 一颗眼泪往下冲。那个还没成形状的物体, 仅仅用心跳, 就把我拉到生命面前。那颗心脏会让花生米长成香蕉, 再长成一个小ET。 从此, 那颗心脏会让我快乐, 让我心疼, 让我成为一个叫“妈妈”的女人。
我们每天都用行动,撰写各自的故事,不一样的生活, 不一样的际遇。但自传, 是我们留给下一代。从上一代传承的, 除了相像的眼睛鼻子嘴巴头发, 还有跃进人世间前了断的前世因缘——关于我们的前传。你和我都曾是那一颗跳跃的心脏, 藏在十月怀胎里, 让一个女人五脏六腑翻山倒海, 让一个家族姓氏燃点希望,还让一个叫“父亲”的男人感同身受却爱莫能助。远至灵长类动物, 低至原生动物,可以把生命像珠子一样串起来的, 应该就是这短暂的心脏贴着心脏的温存。你和我还曾是那个没有灵魂的胚胎,瓜熟之时, 喝一碗孟婆汤, 抽掉往生的孽缘情仇, 奋力游出黑暗尽头, 看到刺眼的光芒里,还有两张欣慰流泪的面孔。 蒂落于世界, 新生命降临, 希望随之而生。
下面的口述, 意图还原“呱呱坠地”前的情景,由他们来讲述与生命最初握手时的喜悦, 希望, 痛苦, 挣扎。这些孕与育的故事, 应该像一门工艺,一首歌谣, 一个童话,在每代生命中传递下去。 因为,没有前传的缘由, 就没有今天正传的精彩。
生命, 是一个美丽的漩涡。 我们一直置身其中, 不断轮回。
Michelle (29岁,墨西哥人,育有二女)
25岁怀孕, 计划之外。 墨西哥女孩一般都很早就结婚生孩子, 19岁结婚, 24岁生孩子的女孩很多。
从小,我就梦想有小孩, 虽然是意外怀孕, 但心里知道, 自己一直准备好。妈妈总说, 生育是女人做了多少年的事情, 你也会没事的。 这句话一直鼓励我。
预产期过了两天, 医生决定用催产。 我本来不打算用任何麻药。但到中午12点, 我就痛的要求医生上麻药了。 上了药之后, 我什么都没感觉到, 还舒舒服服地睡了4个小时。先生一直在旁支持我。他内心可能还是慌的, 但表面很沉着镇定。疼的时候会埋怨他, 说都是他的错。但我心底里是喜欢他这样在我旁边, 给我支持。
生的时候, 因为上了麻药, 我没有感觉到疼。 女儿很快出生。抱着她的时候,感觉有种说不出的不可思议。她还那么小, 不能想象就是从我的肚子里面出来的。
我给她取名字叫Zara,在阿拉伯语是“公主”的意思。 我们想给她起一个叫起来顺口又很酷的名字。
我一点也不后悔那么早生孩子。 或许少了去泡吧的时间, 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所有要玩的东西玩完,这个和年纪是没有关系的。 孩子给了我生命的意义。
俊佳 (34岁, 中国人, 育有一子)
知道妻子怀孕,既惊喜又担心,因为确切地说这孩子是第二胎了,第一个因为五个月的时候先天有缺陷所以医院诊断不能要了,因此第二次得知有此消息时是喜忧参半!
因为以上缘由,所以我太太第二次怀孕时选择了休业在家养胎,因为这样少了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影响,加上家里自由快乐。整个二孕过程并没有太大的妊娠反应,顶多就是偶尔有腿抽筋而已,连呕吐感和脚水肿都甚少。
我太太原本打算顺产,但因为过了预产期10天依然没有作动,于是打算入院催产,在手术前一晚终于开始宫缩了,经历了大概14小时后,因为羊水浑浊怕婴儿缺氧所以要临时签字做刨宫产。最后顺利生产,由于是临时剖宫产,之前又有进食,麻醉药导致了肠梗阻,儿子出生后三天,肚子依然没有完全消,吐三天三夜,连喝水都会吐,最后用物理治疗加药疗,我有十天陪产假,八天都要医院过的,我儿子三天后就出院了。
我生理上无法体会我太太生产时的疼痛,但心里上却承受一样的痛苦,尤其是第一胎引产的时候,别人老公是紧张地等待幸福的来临,而我们是要紧张地等待已经提前知道的不幸
那段时间真是刻骨铭心,深知太太为怀孕和生产付出了额外的代价,两次我都有全陪在医院过夜的,一直照顾和陪伴,更重要是调节自己,然后去安慰她。
我儿子取名叫奕康,就是想他精神奕奕,健健康康地成长。
看到儿子的感觉是,原来这就是我的后代,我突然很想把自己的一切都传承给他。这并不是简单的想复制自己,而是希望下一代有自己style之余又能体现自己好的特质,我想父母最想看的也应该是这样吧。
Jean(34岁, 中国人,育有一子)
我和先生都对生孩子这件事顺其自然, 唯一纠结的是孩子的星座,希望ta是天秤宝宝, 因为我们两个的工作都和艺术设计有关。结果, 我在三月份计划怀上宝宝, 那就快乐地憧憬射手或者摩羯宝宝的到来好了。
怀孕的时候, 我正常上班,生活, 因为怀孕不是生病,不应该影响我们的日常。唯一的改变是, 我的生活变得规律了, 健康了, 这应该是宝宝给我的第一份礼物吧。
怀孕过程没有出现太大的妊娠反应, 但却有一个小插曲。 怀孕18周, 本来计划和先生自驾旅行。 临出发前, 我去产检, 结果医生说宝宝心跳只有70(正常120-170),心跳不上来, 宝宝可能会缺氧。 我们马上转战到一家更大更权威的医院检查。 护士听完心跳, 马上就在病历上写上宝宝缺氧,可能会死胎的病危记录, 还要求我签名。 我一把抢过病历, 夺门而出, 在先生肩膀上哭得说不出话来。 幸运的是, 那天之后, 宝宝心跳又恢复正常。 我们最终取消了旅行,感觉这可能是宝宝传递给我们的一种信息吧。
我的预产期是12月27日, 15日我便见红了, 但没什么异样。 我是室内设计师, 刚在佛山买了房子,所以整个孕期, 我在广州佛山两座城市来回跑, 监督新家装修进程。 18日, 我们带上待产包, 到佛山新家, 等待装修师傅。下午4点, 我开始感觉明显宫缩, 到晚上9点完工时, 我们赶紧开车回广州的家,洗好澡,继续等待。 宫缩时强时弱, 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 我们去了医院。第二天早上9点,我打了无痛之后稍微喘了口气, 11点多, 疼痛再次来袭, 我一直和家人说话, 以分散注意力, 到下午一点多, 清场,就绪, 先生陪我等待宝宝的来临。
终于, 手大脚大的西北汉子伴着灿烂的阳光平安健康出生了!
我抱着他, 觉得很神奇, 这么大的一个生命竟然从我肚子里跑出来了!
宝宝名字叫心又, 是从“慢”这个字里抽出来, 我们希望他不着急, 随心而行。 之前,我们一直幻想是个女孩, 但从第一次抱着心又那天起, 我们便爱上了他。他是那么美好。我们只有期望,没有失望。
梓新 (37岁, 中国人, 育有一子一女)
因为是时隔十年之后的第二个宝宝,有点奇妙。知道自己的生活会被很大改变,但乐于接受这样的改变。而且对十年之后的育儿新变化有点新鲜。
太太的妊娠反应还好,过程不算太长。但是总体来说,还是非常辛苦的,要承受身体的各种变化。这种过程作为男性是无法完全感受的。而孩子出生之后,回头来看,怀孕过程好像又很快。
这一次我是自己进了产房。事实上,宝宝即将出生的发动过程,太太还是忍受了不少痛苦的,和第一个宝宝出生时候也不尽相同。所以带着对未知的些许担心。整个过程太太要坚持8-10个小时。后来医生通知已经可以进产房准备,我也穿上消毒防护服,在十几平方米见方的产房里面准备迎接伟大时刻的到来。
生产比想象的快。助产士是个富有经验,微胖的女医生,30多岁,她的准备工作在我看来就像在构筑工事一样。这样的工作她每天进行,作为常人是难以想象的,我觉得妇产医生特别伟大,每天都在做着造福各个家庭的事。她大声呼喊着让太太按节奏呼气、吸气、用力,鼓励她。
在产房的感受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反而我觉得这是人生的重要时刻。有条件的话,每一个丈夫都应该陪太太进产房,一起经历这个时刻。事实上医生不会让你直视那些带血腥的工作,她只让我站在太太头部的侧边,提供一些帮助和鼓励。太太的皮肤因为每一次用力而收紧。如果人生有什么Moment值得回忆,这个肯定要算一个。
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在帮助创造历史,以前做的事相比都很渺小。这是一个过程略有些惊险但又令人激动的事件——我们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个新的人!它像早该揭晓的谜底,但你又害怕有什么意外。在汗水和呼喊之余,你想到在胜利时应该会热泪盈眶。
很快,我望到了孩子的头,她是侧着头出来的,然后是整个身子,显得略有些发白,脐带是淡青色的,很长。助产士对脐带下刀的那时我没有正视。孩子刚出来的时候没有哭,只在脐带被剪断的时候,她哭了。
然后我们要继续呆在产房两个小时观察孩子,她的脚趾和手指都非常修长,眼睛一直紧闭着,到后来第三天才睁开。
给孩子起的名字叫果然,随太太姓徐。这样我们家两个男生姓李,两个女生姓徐,也算一种男女平等。大孩子很欣然接受这样的安排,他也很喜欢妹妹。“果然”有一种意趣,有果实刚刚成熟的那种欣喜。本来我们十年前想用在大孩子做名字,后来觉得这个名字更适合女孩,现在终于用上了。
对宝宝没有太多期望,希望她能成为一个悦纳自己,清楚把握自己人生方向的独立女生。
Tamara(56岁,俄罗斯裔拉脱维亚人, 育有一子一女)
我怀孕的时候23岁。整个孕期,除了刚开始的妊娠反应,其都比较顺利。 怀孕后期, 新换的医生才告诉我, 宝宝长得太小。 她建议用“氧气疗法”, 除了每天吃好睡好, 还要多走路, 吸收氧气。 所以, 我每天都到附近的海滩散步。
我的生产经历,从羊水破到宝宝出生, 整个过程只经历了3.5小时。 虽然短, 却充满戏剧性。
首先,值班的是一个又困有凶又冷漠的女医生。我被送进医院的时候是凌晨4点。 这个女医生对我非常不耐烦, 扔了一双45码的拖鞋叫我穿上 (我穿35码),然后抱怨我发出太多声音, 说我的宫缩一小时前才开始, 根本不可能那么疼。 然后她让我自己走楼梯去产房, 完全忽略我当时已经疼得走不动。我还需要自己填表格, 换衣服, 一步一步地扶着扶手上楼梯。
到达妇产科, 心想终于可以找到一张床躺下来了。 这时, 医生领着一位护士过来给我检查。头一分钟, 她们还带着居高临下的口气, 下一分钟, 个个突然惊慌失措, 喊着:“快!快!你要生了, 赶紧躺到那边去!”
宝宝很快便出来了。 我一直记得抱着她时候的感觉, 很快乐,很满足, 到现在,我还会回忆起那天。 只是她看起来一点都不开心,好像在说:为什么把我的小手小脚都捆起来了?快让我出来!
我们为她起的名字叫Jevgenija,俄语是“高贵”的意思。
布先生(51岁,瑞典人,育有一子一女)
知道太太怀孕, 我的第一个感受是,太好了, 我的小蝌蚪没问题!然后是一种“团队精神”。 我需要担当一个支撑的角色, 和太太共同完成这个任务。她妊娠反应时,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她在床上休息, 我来做饭, 打扫。
从羊水破到孩子出生, 太太经历了挺长时间。 这漫长的等待,是生产时最让人折磨的时刻。我们曾一起讨论过怎么运用呼吸技巧来减轻痛苦。 她坚持没有用任何麻醉干预, 所以宫缩时疼得不能说话。 我完全放弃要让她好好呼吸的念头。作为一个男人,看着她痛苦而束手无策, 感觉自己很没有用。
“ We did thistogether!”这是我看到孩子后第一个感觉。然后我对太太说:“亲爱的,千万不要把我丢下! ”好像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
因为我们是东西合璧家庭, 所以孩子有中文名字“一觅”, 也有瑞典名字“Emile”。而他和他以后的妹妹都姓“童布” ,是我和太太姓氏叠加在一起。 我们希望他以后会是一个世界公民, 出去探险, 出去体验。
玲姐 (62岁, 中国人, 育有一女)
我一直知道是个女孩。
怀孕时, 我28岁。之前人流过一次, 因为没有钱, 那时我和丈夫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才68块钱。 等怀上这个孩子时,我明显感觉和第一次不一样。不知道为什么, 我决定留下肚子里的孩子。
人人都说我怀的是男孩, 因为我的肚子很尖,上班走路很稳健。 “酸男辣女”,其实我那时候最喜欢吃的是辣炒鸡胗。
那时候我们住在一个很小的房子, 丈夫需要经常出差, 我的娘家在潮州,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我一个人在家, 守着自己慢慢大起来的肚子。
我的最高学历是中专毕业, 我丈夫是初中毕业。 因为工作需要与外国人接触,没有一点英语底子的丈夫每天早上5点钟起来自学英语。 所以孩子受最好的教育是我们最大的期望, 就算我们借钱, 也要让她读好书 。
准备生的那天, 是傍晚, 我正在生炉子, 煲排骨萝卜汤。突然感觉肚子很疼。 我的邻居说, 你可能快要生了。 然后我马上洗头洗澡。 等丈夫下班回来, 我们一直走了很远才找到一辆出租车, 去妇幼医院。
到了医院, 丈夫只能回家等候, 那时候男人不能进产房, 也没有地方让他睡觉。
我一直觉得生产过程没有太漫长, 孩子没多久就出来了, 就像上洗手间一样。 孩子是凌晨出生的, 是个女孩。 助产士把她抱给我的时候,我记得她的手指很修长很修长, 心想以后一定要让她学钢琴。 我还记得她的样子, 总觉得她以后肯定是要欺负妈妈的。 还没抱暖, 助产士就把孩子放到新生儿集中的房间了。
丈夫第二天一早便来看我和孩子。他特别特别开心。 和很多其他男人不一样,他特别想要一个女孩。
我给孩子起的名字叫童妍, 又美丽又不俗气, 和“童颜鹤发”同音。
2015年夏末, 我参加了破茧计划。
写的挺不错。我在国外留学加生活10多年, 基本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差不多。现在也在考虑是不是以后要长期在国内生活。国内变化是很大, 但毕竟不变的东西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用词优美,行文流畅,读完久久无法平静。这些国家并不是可怜,而是不够强大,在世界面前,这样的经济体量根本连同坐一张桌子的机会都没有。虽然说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都是在边缘化,根本就没在一个圈子里。
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不容易
每一个新闻作品都不简单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索尝试,才能出好作品!
想去非洲开工厂,需要咨询
我也有非常類似的經歷,所不同的是對方是一個德裔的尼日利亚人。我损失的是对人的信任及美好情感
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
一直都认为人类努力读书工作
不就是为了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可是在我看来比起盲目的工作赚钱
我更加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我感到很不安
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很想用余生去看世界
不知道有什么建议
环球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总会考虑太多而导致没办法付诸于旅行。很遗憾
关于那900名战俘,我遇到金门的电瓶车向导讲解到,他们被移送到台湾本岛做农民,后来都有参与台湾的建设发展。
27岁遇到最爱自己的人,29岁分手,今年30了,也是对未来很迷茫,觉得会孤独终老。轻度抑郁,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起来。
八个月之前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也因为不满于现状或者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来到了日本 来了才发现这边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好 很多事情说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很糟糕 现在在准备考学了 希望我也能拿到早大的通知书
这样做,不会猝死吗? 超负荷的运转
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趣,描写得也非常吸引读者,可惜每一篇后面都有若隐若现的居高临下、自视甚高的沙文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