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四顺
“人人都当勥(jiang)人,兹个社会谁来作漚(ou)人?”小时候,成绩稍有波动,妈妈常会大动肝火,质问我的前途在哪里。但阿嬷却是没所谓的,她总是用这句话来帮我解围。意思是:“人人都是精英,那这社会谁来做底层的普通人?”
小时候常见家里有时生意上受了欺负、吃了闷亏,大人们愤怒烦躁,老人家却用几个字就把事情化解,像风把乌云驱散。她说:“过好家己,睇(di)伊死。”言下之意是,事情既然改变不了,你还是保重你自己,看他恶人自有恶人惩。
以前总觉得这些话特别丧,这种态度很逊。凭什么我就要做底层?凭什么我就要忍气吞吞声?凡事都必须用尽全力,撞个头破血流,否则怎会甘心。
那么什么情况下,你会觉得这些话是受用的呢?在大病中,或大病初愈,或经历了某次大挫败,面对烂摊子不知该如何收拾。你会想缩,一直缩回温暖的子宫。
有这种意识是忘了在哪一年冬天,我偶然爬上了故乡潮州江东,急水塔残破的塔顶。猎猎的江风扑面而来,眼底下就是喘急的江水,方圆十几公里的视线没有现代高楼大厦,只有古朴自然的山水,村庄。
急水塔远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这一切却没有让我萌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或是“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雄伟壮烈的感叹,而是突然想起家里那些没离开过这片平原,没见过大世界,翻着阴历过日子的女人。
她们在冬天的阳光下,把一颗颗芥菜,一个个萝卜洗干净,晾在风里,等待着时间和阳光慢慢把水分蒸发,腌渍咸菜,贡菜,做菜脯,菜干,确保全年餐桌上的佐料。春天,她们把缸里的莲藕翻了一遍土,梳理施肥,这样夏夜天井便有荷花的清香送入屋里。她们对每个节气心里有数,像古时诗人安排诗句,日子在她们手里拿捏,从来没有狼狈过。
急水塔,是一座没有香火的荒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位于江东镇的鲤鱼山上。这里是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两水交汇,形成急流,常有洪水崩堤之险。经高人指点,古人在两水中间的鲤鱼山上,鱼头建塔、鱼尾建庙,以起镇水之用。
这塔是个道家的塔,印度的七级浮屠传入中土,被儒道吸收运用形成自己的风格。塔的正名为“三元塔”,塔门刻有副非常形象的对联:霞光插汉三千界,砥柱当潮万里程。当年的建造者将明代的雕刻、绘画艺术融入塔的建筑中,每层塔顶的藻井均有精美石雕,其中二至五层仍清晰可辨,分别为八卦图,双龙抢宝,双凤朝阳,双鹤呈祥,玉兔挂树,鹿含灵芝。
急水塔顶部|图片来源于网络
塔身内室还绘有精美的壁画,二到五层设有壁龛,自上而下分别供有原始天尊、灵清天尊和道德天尊。但戌午年(1918年)的地震把六层以上和塔顶的鉎铁葫芦一并震碎,如今塔内早已面目全非。爬上最后的第六层,内室已被震毁了一大半,只留下半边裸露的青砖,支撑着藻井三块摇摇欲坠的石板。
破畔的残塔几乎一直以这样的姿势保持着,仰望天际,这里的夜晚应该就是风吹拂星斗的地方。
急水塔像根定海神针驻守着江面,以前对它只是经过,第一次爬上来是和几个玩摇滚的死党。骑着摩托车慢慢接近它的时候,莫名感觉,与其说它像定海神针,我觉得更像是一个不朽的老者,而且,是个女人。
几百年来,她独自矗立在这出发的地方,任风吹雨打。我们出生的时候,她在这里;我们长大后漂泊,她也在这里;我们将来死去毁灭,她仍在这里,守望这片充满离愁别绪的平原。 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这样的句子:
风啊
你是要吹去哪里
涌啊
你是要打到哪里
太平洋四季交替的风
吹乱了韩江边上来来往往的女人的头发
她们那双乌溜溜的眼睛啊
像刚出声的婴儿一样,只看到脚下十几公分的土地的崎岖
日出
任它晒
落雨
任它淋湿着
她们就好比天上的星星
天上的
月亮般
无声,无息
只是
初一十五飞得高高高高的烟
飞过山飞过海飞过村庄飞过平原
这,是她们对你最真切的呼唤
孩子啊 歇一下吧
孩子啊 歇一下吧
去年五月,我和一个在家做生意,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一块来。站在山下,在被大火烧得只剩下地基和石柱的妈祖庙前面,在我看来血色黄昏下如古罗马般凄美的废墟,在他眼里无异于潮州这地方太多太多的“破厝岛”。
鲤鱼山没有山路,要绕过无数坟墓爬到塔基,拨开放肆生长的灌木,才能见到塔门。看到满山满谷的坟,怕被先人怪责,朋友说,我就在两边等你吧。爬到只能容身一个人的塔门口,庄严的对联还在,黑暗的塔内透着寒气。一个人独闯有点颤栗。我朝里面喊了一声,那声响被无尽扭曲,放大,盘旋着冲到顶层又迅猛地冲击回来,仿佛释放了无数神秘的魂灵。
急水塔|图片来源于网络
爬到塔顶,忽然想起多年前一起来的朋友们,大多已经在不同的城市,从事不同的职业,就算在一个城市也因生活圈子不同而难得一见。他们还有听以前一起热泪盈眶的那些音乐吗?他们变得世故了吗?他们记不记得曾一起爬上过这座家乡的古塔?当年一起在这塔顶,吹着从未如此狂烈的江风,他们各自有什么感受?后来有没有再回来过?
我们一起从这里出发,各自经历着生活,经历着激烈的变化。生命中有一个永恒的坐标的关照,着实是一种难得的幸运和美好。它让人万变不离其宗,拥有强大的精神后盾,不会活得让自己恶心。
就像这个塔,就像家里的老人家,平淡的语言蕴含着无为中庸的智慧。她们不知道《道德经》,那是脚踏实地生活一辈子的经验。人要让自己变得美好,就必须穿越回自己生活的本源,这也是我做民谣音乐的初衷。站在一方土地,歌唱一方水土,已经足够。
江水经历长长跋涉流向大海,又被阳光蒸发变成雨落下来。有机会再次回去,很想在塔下的废墟捡块小石头带走,让它陪着我走过以后的生命,等老到觉得永世将来临的时候再回去,把它投放在塔下,物归原主。
江风又吹拂起来,好似在告诉它,“此生经历无数美丽的风景,而需要被原谅之事并无许多”。
写的挺不错。我在国外留学加生活10多年, 基本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差不多。现在也在考虑是不是以后要长期在国内生活。国内变化是很大, 但毕竟不变的东西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用词优美,行文流畅,读完久久无法平静。这些国家并不是可怜,而是不够强大,在世界面前,这样的经济体量根本连同坐一张桌子的机会都没有。虽然说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都是在边缘化,根本就没在一个圈子里。
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不容易
每一个新闻作品都不简单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索尝试,才能出好作品!
想去非洲开工厂,需要咨询
我也有非常類似的經歷,所不同的是對方是一個德裔的尼日利亚人。我损失的是对人的信任及美好情感
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
一直都认为人类努力读书工作
不就是为了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可是在我看来比起盲目的工作赚钱
我更加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我感到很不安
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很想用余生去看世界
不知道有什么建议
环球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总会考虑太多而导致没办法付诸于旅行。很遗憾
关于那900名战俘,我遇到金门的电瓶车向导讲解到,他们被移送到台湾本岛做农民,后来都有参与台湾的建设发展。
27岁遇到最爱自己的人,29岁分手,今年30了,也是对未来很迷茫,觉得会孤独终老。轻度抑郁,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起来。
八个月之前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也因为不满于现状或者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来到了日本 来了才发现这边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好 很多事情说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很糟糕 现在在准备考学了 希望我也能拿到早大的通知书
这样做,不会猝死吗? 超负荷的运转
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趣,描写得也非常吸引读者,可惜每一篇后面都有若隐若现的居高临下、自视甚高的沙文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