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她是2002年,那时的她,长发飘飘,黑黑瘦瘦,大嘴巴,爱笑,带着点东南亚的风韵,眼里闪着自信的光。那时候我以为所有外企的白领精英们都是这样的。若干年后的今天,听到她这十年的故事,我才知道,特别的只是她而已。
一个月前看到了她在我的三明治文章后的留言,一个月后三明治开了访谈栏目,我第一个想到的受访对象就是她。徐菲,十一年前加入通用电气管理培训生项目,七年前从财务部转到了人力资源部,五年前接手通用电气中国商务金融业务部的人力资源,从一开始的两个人发展到离职前百多人的团队规模,三年前辞职飘洋过海随夫远去美国华丽丽地转身成为全职家庭主妇,两年前拎着一只大箱子牵着儿子肚子里怀着女儿回到上海开始创业,如今她经营一家三皇冠淘宝店,半年内开出三家实体店。十年之间,从外企白领到转行创业,一切似乎衔接得很自然。
然而,从仰仗500强大公司的光环,到从头开始草创淘宝店,这中间有多少级的落差,外人未必能完全明了。她说,30岁开始的创业旅程的确不同寻常,也是通过这些经历才让她明白了很多更年轻时参悟不透的事情,也看到很多之前在外企象牙塔里看不到的世间百像。
性格决定命运,“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purpose, and they make us understand ourselves better. 我们的性格注定会迟早走到这一步。”她说。
Q:十年前的这个时候,你在哪里?
A:那时我大概是刚毕业加入GE,在北京、美国等地做培训。十年前这个时候我应该是刚到美国,那是我第一次出国。我在克利夫兰呆了半年。一开始觉得生活很无聊,但美国的生活能给我踏实的感觉。
Q:你2000年加入GE,并得到那么好的国际培训机会,在那个时候还是很新鲜的事吧?
A:那时外企没有开展很多的校园招聘,也没有夏季实习项目等。我自己是打了个电话给GE的人事部门,问他们招不招实习生,才争取到这个机会的。实习时候我做的是公关,不过到正式工作时,我想还是做回自己在复旦读的本专业,财务管理,就在北京开始工作了。做到2004年,我就回上海了,因为我从财务换到了人力资源部。
Q: 你为什么会从财务转去做人力资源?这从一般人来看,是从核心业务到了边缘业务。
A:2004年的时候我已经工作四年了,那时候的想法和我刚毕业时发生了改变。大学刚毕业时总是想着要进500强做财务高管,而财务又绝对是一个给将来无限晋升机会的金饭碗,我认为那样可以让我有更多的资本在人前炫耀,可以保证我稳定生活。但是四年后,我觉得我更看重的是怎样的工作才能更有挑战,才能让我开心。我的好工作的定义开始发生了转变。
我有那种想法要去创造一个公司好的业绩,但是作为一名财务人员,有时候会有无力感。比如说,如果一个公司业绩不好,我并不能做什么。我希望能够到更前台一点的地方,跟更多的人打交道,从而能够影响到更多的人。
那时我已经在负责一个年销售额两亿美元的北方大区的财务。我和我的CFO说我要辞职时,我说如果沿着现在这条路发展下去,也许若干年后我会变成你,但我不会开心。我的CFO就拼命笑,大概他也能理解我吧,他支持我在GE内部做了岗位调动。去做HR,那个工作是在上海的。一是因为我比较喜欢跟人沟通,二是HR在GE其实很有权力,因为所有好的业绩都来源于人,而好的人需要HR去招聘,培养和激励。
Q:在HR做了多久?
A:做了四年。我变成了到校园里招聘的人,招那些像我当年一样的学生。不过2005以后学生们变得都很厉害,简历上都有很多光彩的经历。大二就去了四大做实习生,大三就去咨询公司或者投行实习,大四招工作时的简历就很好看。而且他们表达能力很好,英文很好,很自信。不过他们没有我们以前那么甘于吃苦。不喜欢加班,不要告诉我能为你做什么,先告诉你能为我做什么。
后来我又负责GE金融中国业务的人员搭建。这对我来说,是比财务更直接能影响到业务发展的位置。而且这是一个很好的联系各部门的位置。
Q:在GE八年之后,为什么选择离开呢?
A:其实我挺舍不得的。但主要是家庭原因。我先生被调去美国工作,他是牙买加人。我们那时是crazily in love…我是个很冲动的人,我只是简单得觉得我们应该在一起,那时候我们有一个小孩子,为了一个完整的家庭放弃我的工作是值得的。没想到这次离职倒是成就了另外一段事业。
Q:2008年再次回到美国全职做家庭主妇,你当时做好准备了吗?
A:完全没有!2001年在美国的经历对我而言主要是culture shock,文化,制度…但2008年,就变成了lifestyle shock。以前在上海,我根本不需要做家务,有阿姨,有家里人帮忙,在美国,我什么都要做,做家务,带孩子,熟悉环境做这个那个琐碎的跑腿的事。说实话,我完全搞不定,我家里一塌糊涂的。而且因为这个原因,我跟先生也经常起冲突。当时我觉得很委屈,我一个职业女性,放弃了我的事业来做家务,带孩子,已经很不错了,你竟然还要不满意!
说起来很有趣,那年中间,我回来中国跟我的女朋友们聊起这件事,发现不同国家长大的女性对此问题的见解完全不同:所有中国长大的女朋友听到我的经历都很支持我,都很义愤填膺,觉得怎么能让一白骨精去美国做家庭主妇还不满足!但是所有在美国长大的女朋友们都认为这是我的能力不够,她们觉得这些事情都是作为女人最基本应该做,而且从小应该会做的,不会做其实是因为中国的(特别是上海的)女孩子被宠坏了,都不知道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女人。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美国人是更加传统的。
美国人力成本确实也很高,我们买一个冰箱,要拖一根管子。但修理工居然要价五六百美金,冰箱才多少钱啊。所以很多事情都要学会自己做。
现在我觉得照顾家庭(料理家务,做可口的饭菜,设计家居,带孩子,女红等)是一件很有情趣的事,需要很多的统筹规划,不是一定要每天自己去做,但是必要的时候得有能力去做,而不是被它征服,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庭女主人。自己都没法把细节做好的人是没法管理其他人的,同时也无法享受到家庭的乐趣。
Q:你现在的淘宝店是从在美国的时候就开始做的吗?
A:对。我生小孩之后就发现美国有很多又好又便宜的产品国内没有,我是个行动派,觉得应该把这些产品带到中国来,于是我就在美国注册了公司,开始琢磨如何从工厂订货,如何选择不同的供应商,如何安排物流,在美国的一年多基本这些都理顺了整个流程,只不过那时候淘宝店还没有很大规模的做。我发现在美国的营商大环境下,中小企业非常活跃,比如说我有个非有限责任的公司,就是我们以前说的个体户,我的盈亏都可以归入我年度个人报税的范围内,统一申报,非常方便,而且美国也没有像中国一样的贸易保护,贸易非常自由。
从海外进这些东西到中国,我觉得政府设置了很多困难。国内的食品危机一时没办法解决,消费者还是要买这些国外的东西,但他们就得掏出比本来多得多的钱来购买。而且政府这样的措施并没有有效保护民族产业,反而纵容了民族产业。因为竞争环境不充分,使他们并没有花足够力气去把质量提高。
Q:创业对心理有什么改变?
其实回头想想当时在美国的这些努力,从深层次来说,源于我当时对自己的不自信。从公司的离职对我而言是一种价值观的颠覆,一下子丢掉了大公司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光环,我突然觉得很不安,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没有价值,所以我急切得想要找到一种方式来证明自我价值。我当时是在一个焦虑的状态的创业的,可能现在又是另外一种状态了。
Q:你现在回中国创业,同时还带着两个孩子,你觉得会冲突吗?
A:我是一个非常乐观而且要强的人,我觉得我应该行,于是我就做了。而且正因为我创业,时间比较自由,所以可以有多一些的时间给我的孩子。现在是在孩子最需要妈妈的人生阶段,我尽量多花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因为有了孩子以后会发现他们成长的特别快,一眨眼,他们就将会有自己的生活,到那时候,我想陪他们估计他们都不要了。我典型的一天是这样的:每天六点半起床,送儿子上校车,跟女儿玩一会儿,大概八点半开始工作,下午四点的时候儿子回来了,我会跟他们玩,洗澡,讲故事,然后跟他们一起睡觉。当然晚上十点到十二点,我会又起床工作,跟美国沟通。这是目前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工作/生活状态。
当时开始做这个淘宝店的时候其实只是觉得好玩,而且完全没有压力,因为我雇的人都是兼职的。现在不一样了,规模变大了,我全职请了十几个人,我需要对他们的将来负责。他们现在很年轻,但过几年他们会交男朋友,女朋友,要结婚,会想要买房,要养老人养小孩…所以我的公司一定要可持续得发展下去,才能给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发展空间!
Q:你的店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A:我从美国回来之后就比较专心在做。会做一些推广,把流程做得更好,让我们可以承载更大的量。三年里面我们做到了淘宝三皇冠店,最近半年里我也在上海开了三家实体店。别人都说实体店会亏,我开下来觉得还好,也没亏,也就继续开了。我还在做很多批发,在全国谈渠道,谈经销商。而且我比较喜欢做出一个东西之后放手给其他人做,我再去做新的东西。
Q: 你主打的产品是婴儿用品吗?
A:对,我零售做的主要是婴儿用品和护肤品。但我现在也在做一些全国经销,慢慢我会增加很多有机食物方面的产品,我觉得这方面潜力很大。
Q:你有没有感觉到中国消费者对外国婴儿产品“恐慌式”的消费?
A:确实是。但现在竞争也激烈了。品牌也是重要的,你的文案介绍要清楚,要有非常专业的图片,要有很好的消费者反馈。比如我们的新产品一开始没有积累足够的消费者反馈,我就免费给消费者用。现在开淘宝店和三年前完全不一样了,所有资源都很贵。做网店只能朝专业的方向,从文案设计到内部运营到宣传推广,不是专业团队很难做好。
Q:现在代购网店的商业环境其实也变差了,竞争以及关税等等。你怎么看?
A:所以说我一直还有不安全感,所以我在慢慢转移到实体店和批发那边去。好的是现在消费者对网店的接受度比较高,物流发展比较给力。不过也有很多恶性竞争,比如说市场上会有恶性价格战,或者同行恶意评价。这点在美国的商业环境已经比较成熟,很少发生。但是中国的网上因为很多规则还在制定中,所以各种可能性都有。我们不参加恶性价格战。拿售后服务来说,我发现美国的商家非常诚信,售后服务特别贴心。我们的店铺就是用美国的售后标准来要求自己。很多客户可能一开始觉得我们的价格不是最便宜的,但是购买后都成为我们的回头客,就是因为他发现购买体验完全不同。而且我给我的员工薪酬也挺好的。
有一点我们比较纠结的是,在中国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的店的特色之一是我们全部原创。我们有全职设计师,所有图片都是自己设计的;有专业的全职翻译团队,产品介绍都是我们自己翻译的,包括育儿的专题都是我们的团队根据国外的最新研究自己整理得出。我的理念是,我要给消费者最好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全方位的,从产品本身,到包装,到图片,到介绍,都要做到位;但是很多我们辛苦做出来的图片,产品介绍和专题研究,出来没几天就变成淘宝其他店铺共用的模板了,有些店铺甚至把我们的店铺装修也照抄不误。在大环境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或者保护措施的前提下,我只能安慰我们的团队说,他们抄我的说明我们店铺的文案设计做的是最好的,他们可以COPY我们的文案,但是COPY不了我们的服务。
我们网上遇到的大部分都是特别好的客户,但也少不了少量消费者(包括恶意同行)会提出无理要求。不是有“差评威胁师”这个职业吗,我们交易量大,天天都有。刚开始我执着于100%好评的,但后来发现客户的质量参差不齐,真的很难避免中差评,我就不再那么在意形式上的100%好评了。我的客服有时遇到少量极品消费者蛮不讲理就很委屈,会哭鼻子。后来我觉得我的客服也是人,是我公司的重要资产,为什么要为了个别的不讲理的客人而牺牲客服的自尊。所以现在能退款能退货我就做,减少麻烦。所以我只能保证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做到最好,哪些需要改进的我虚心接受,立马执行,但你真要给差评我也没办法。这可能也是自信的一种体现吧。
Q:你对事业发展的目标和愿景是什么?
A:其实我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和愿景。我只是希望我的平台能够稳定发展,我的团队能把我的业务接过去,让我去开发一些新的业务,或者享受人生的乐趣。
从运营角度,我喜欢打江山,不喜欢守江山。每年我都会在美国发掘一些新的项目带到上海做,我带着新项目开发组做上手后就交给日常营运部门,这样我可以继续做其他的新项目。我可能今年下半年会考虑带孩子去欧洲小住一段时间,那么我又可以发掘很多新的欧洲的项目啦,我的折腾永无止境。
Q:你会再去国外生活吗?小孩的教育,或者说商业上的不安全感是不是驱动因素?
A:我自己在国外生存还是很容易的,但我在国外可能不容易养活我现在的员工。目前中国的商业还是激动人心的,机会很多,虽然有不安全的因素。如果我要去美国,唯一的原因是我对中国的食品不放心,这是我们每天要吃到肚子里的。另外孩子的教育我也点担心,现在我孩子上的是私立的幼儿园。接下来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Q: 你希望你的孩子有强烈的中国认同感吗?
A:对!其实有很多深层次的文化上的东西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他们现在的汉语很好。我希望我的孩子能理解唐诗宋词的美妙,能领略中国文化的深层魅力,希望他们身上能有强烈的中国烙印。当然作为混血儿,他们的面孔注定他们没办法成为完全的中国人,但我希望他们能同时接受和包容多种文化,变得比较国际化。 我也希望他们去牙买加体验那里的文化。
其实连我们自己,都在找自己的认同感。你说我们虽然是中国人,但对中国的一些东西其实也不认同,对西方的一些东西也不认同,这其实也是一种“三明治”的状态。
我希望我的孩子们长大能够真正生活得开心,they can accept who they are,而不是成为一个大家定义中一个比较成功的人,这跟你赚多少钱,有多么光鲜的职业无关。
Q: 跨国婚姻中的文化冲突大吗?
A:我以前也有外国男朋友,我和他们交往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过他们是不是中国人,我只看他们身上有没有很吸引我的地方。另外我个性比较要强,有些中国男生可能接受不了。其实你和不同的人交往,你会打开不同的窗户。在和我先生在一起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和黑人结婚,但碰到他之后,一切都很好。这样的经历使我对很多文化都接受和了解。很多老外其实比中国人更保守。
Q:过去十年的经历给你什么样的生活感悟?
A:二十几岁的时候,就是为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去奋斗,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到了三十几岁,有了小孩,我就会想我自己的本身是怎么样的,我怎么样才能开心,你的生活才能有意义?我二十几岁没办法接受一个为了做学问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一辈子清贫,那时我难以想象,但现在我能理解了。
现在的我比任何时候都自信,不是因为创业,而是因为这些年来对自己内心的探索,自我认识的逐渐清晰,知道哪些事情会让我开心,哪些不开心,知道我的自我局限性在哪里后对自我的接受和宽容。人生就那么几十年,做些让自己觉得开心,让自己的人生觉得有意义的事吧。
徐菲的网店地址:纽约东东宝贝 www.aveenobaby.cn
写的挺不错。我在国外留学加生活10多年, 基本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差不多。现在也在考虑是不是以后要长期在国内生活。国内变化是很大, 但毕竟不变的东西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用词优美,行文流畅,读完久久无法平静。这些国家并不是可怜,而是不够强大,在世界面前,这样的经济体量根本连同坐一张桌子的机会都没有。虽然说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都是在边缘化,根本就没在一个圈子里。
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不容易
每一个新闻作品都不简单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索尝试,才能出好作品!
想去非洲开工厂,需要咨询
我也有非常類似的經歷,所不同的是對方是一個德裔的尼日利亚人。我损失的是对人的信任及美好情感
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
一直都认为人类努力读书工作
不就是为了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可是在我看来比起盲目的工作赚钱
我更加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我感到很不安
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很想用余生去看世界
不知道有什么建议
环球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总会考虑太多而导致没办法付诸于旅行。很遗憾
关于那900名战俘,我遇到金门的电瓶车向导讲解到,他们被移送到台湾本岛做农民,后来都有参与台湾的建设发展。
27岁遇到最爱自己的人,29岁分手,今年30了,也是对未来很迷茫,觉得会孤独终老。轻度抑郁,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起来。
八个月之前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也因为不满于现状或者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来到了日本 来了才发现这边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好 很多事情说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很糟糕 现在在准备考学了 希望我也能拿到早大的通知书
这样做,不会猝死吗? 超负荷的运转
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趣,描写得也非常吸引读者,可惜每一篇后面都有若隐若现的居高临下、自视甚高的沙文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