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中国三明治台北写作工坊学员 采薇、牛云鹭

- 伊娜在台北
台北诚品,夏日黄昏时分。当我们匆匆赶到那个安静的咖啡屋时,有一位静柔清丽的女孩偏坐一隅,她就是李伊娜。因为一些小插曲,伊娜已经独自等候了好一会儿。她对我们的抱歉回以明媚淡然的笑容,关心地询问我们的情况,大眼睛忽闪忽闪,像是会说话。
看起来年轻的伊娜今年30岁,在台湾的艺文圈内已经有了十几年的经验,小有名气,常被各剧团邀请导戏或演出。国中时,伊娜念的是华冈艺校表演科系,学唱戏曲,大学时念戏剧系。
大学毕业后,伊娜远赴英国专攻莎士比亚表演。在英国,伊娜接到一些剧团演出,收入不错,除了生活费之外还有盈余出去游玩。
到了毕业,伊娜在留在戏剧发展非常蓬勃的英国,还是要回到台湾之间犹豫了很久。一位新加坡朋友告诉她,“创作的根源就在家,就在你的根,必须回到你的根去你才有办法再继续创作。”
伊娜仔细想想觉得有道理,打内心里,她也是非常想家的。
“我不需要在一个市场蓬勃的地方去创作,我需要在一个给我安全感跟归属感的地方创作。然后我做出一些东西来,我也许可以把它带到别的其它地方去。”
2008年,伊娜回到台湾,经历了一段困难的戏剧时期。为了生计她要去教表演课,比如教艺人表演或是模特经纪公司的表演秀,邀请公司或艺人为素人上表演课,从中收取一些费用。但这些都收入平平。
排戏的机会也并不稳定。如果要保持较好的收入,除非同期排片量增加,才有可能空出时间让自己休假或调整。若是排片轻松,那么显然在经济上不足以支撑。
“当初走戏剧是因为我想要过一种精彩丰富的人生。”在演戏剧的过程中,伊娜可以尝试不同人生。演护士,就到医院去实习,看护士怎么做,去了解护士的生活。演记者,就去观察记者该怎么样。
通过切身的体验,伊娜反复揣摩角色,再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很短的时间内浓缩了很多人的人生。这自有一种魔力,也正是最吸引伊娜的地方。可走着走着,情势似乎已偏离了初心。为了赚钱,一直不停地演,只是演,走得太忙,太快,并没有太多机会去尝试和体验,去真正好好建立一个角色。
当这些所谓的意义就都没了,剧场对她来说也丧失了魅力。
伊娜开始问自己,“还要不要一直走在这条单行道上,要不要一直留在剧场当演员?”
从高中开始及至之后的十几年,伊娜一直没离开过戏剧。但反而在学成戏剧之后,她停下来了。她决定让戏剧变成自己的一个业余爱好,用其别的方式谋生。
于是,伊娜离开台湾,在上海一家电商公司做营销策划。这时她的戏剧背景发挥了作用,怎么样帮产品说故事,怎么样策划一个活动,这些都恰好能够用到她的剧场经验。伊娜上手非常快,不到一年时间便升至策划总监。
跳出了原有的圈子,伊娜接触到更多不一样的人,这让她“看到更多种生活的样式”。
在不同的地方工作旅行也是伊娜看到更多生活样子的一种方式。
在英国念书的时候她曾跑遍整个欧洲。回台湾之后,每年给自己时间去各地走走,去到一个地方,就住一两个月。目前她的足迹遍布美洲,美加、内地等地。 “在跑来跑去的过程里,你会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后面才跑得更快。”
在大陆的不同城市,伊娜也体验到了台湾体会不到的南北方差异。有一回她从台湾到西安,背包很沉,西安朋友不由分说地拿起包,直接就帮她背着走,她怎么拦都没用。到了上海城市又不一样,跟北方差别很大,这些都让伊娜觉得很有趣。
目前伊娜的主业是营销,闲时接戏。下半年,她被一个剧团邀请去导戏,兼做戏剧顾问。虽然有时候会很忙累,但这种状态是她所接纳的,工作过得去,稳定的就行,也不会太焦躁,因为毕竟工作之余,她可以跟自己的爱好在一起。

- 排练莎士比亚作品《堤摩拉》,伊娜自编自导自演
在台湾,政府对本土艺文活动有比较好的支持措施,但对于一个剧团的生存而言,依然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台湾大概有90%以上的小剧团需要有一份工作去养。”做戏剧不易,在台湾还是大陆都是如此。
当被问起不能以戏剧为主业是否会觉得遗憾是,伊娜说,“那是我自己要放弃的。”如果让她回去专门做剧场,如今的伊娜反而会感到犹豫,不只是经济方面的问题,而是“我的人生只走这条路,我甘心吗?这样子就是只做演员,我会快乐吗?”如果不是离开戏剧,伊娜觉得自己可能这辈子都不会知道,外面的世界有那么多有趣的人和事。
我们听过不少这样的故事:有些人忙忙碌碌很多年,发现自己对工作没有热情,志不在此,可能他们会放弃掉之前所有积累的一切,从头开始坚持自己所爱。
与之相反,伊娜是很早就发现了自己的爱好,并一直坚持走了很多年,但到最后并没有执着于只在这一条路上走,她尝试了爱好之外的发展。
戏剧还是她的心头好。当专业成为业余,并没有因此而褪淡,相反她可以更从容地与之交融,在当下,以更好的姿态去爱它。
写的挺不错。我在国外留学加生活10多年, 基本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差不多。现在也在考虑是不是以后要长期在国内生活。国内变化是很大, 但毕竟不变的东西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用词优美,行文流畅,读完久久无法平静。这些国家并不是可怜,而是不够强大,在世界面前,这样的经济体量根本连同坐一张桌子的机会都没有。虽然说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都是在边缘化,根本就没在一个圈子里。
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不容易
每一个新闻作品都不简单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索尝试,才能出好作品!
想去非洲开工厂,需要咨询
我也有非常類似的經歷,所不同的是對方是一個德裔的尼日利亚人。我损失的是对人的信任及美好情感
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
一直都认为人类努力读书工作
不就是为了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可是在我看来比起盲目的工作赚钱
我更加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我感到很不安
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很想用余生去看世界
不知道有什么建议
环球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总会考虑太多而导致没办法付诸于旅行。很遗憾
关于那900名战俘,我遇到金门的电瓶车向导讲解到,他们被移送到台湾本岛做农民,后来都有参与台湾的建设发展。
27岁遇到最爱自己的人,29岁分手,今年30了,也是对未来很迷茫,觉得会孤独终老。轻度抑郁,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起来。
八个月之前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也因为不满于现状或者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来到了日本 来了才发现这边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好 很多事情说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很糟糕 现在在准备考学了 希望我也能拿到早大的通知书
这样做,不会猝死吗? 超负荷的运转
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趣,描写得也非常吸引读者,可惜每一篇后面都有若隐若现的居高临下、自视甚高的沙文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