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 | 小早
文 | 刘成硕
三明治写作社群会员
2014年1月,距离本科毕业还有5个月,我来到日本。来之前,我对国内生活已经失望透顶。因为高考失败,我来到一所不甚满意的学校,马马虎虎选了个专业,又在大学的最后两年遭遇严重的宿舍关系危机。那时候我是个动不动就把问题上升到很严重地步的幼稚鬼,我心想,不行,国内这个环境我待不下去了,我要出去。先想到去美国,但是一通复习下来,我被托福折腾得够呛,于是很没出息地选择了知难而退。
就在这种焦虑与无力并存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一名日本留学生对留日生活的分享帖,通篇看下来感觉日本什么都好,并且程序也比美国简单很多。就像被洗脑了一般,我立马心动了,好像非去日本不可了。
到了东京,我选了一间升学率很高的语言学校,这间学校里只有中国学生,授课内容以单词和语法为主,有点枯燥。过了兴奋期,学生们就恢复了国内大学课堂的常态,睡觉的睡觉,玩手机的玩手机。为了更好地练习日语,我决定去打工。正好学校的课集中在上午,给了我很大的时间自由。
我的第一段打工经历在一家中华料理店,那时我刚到日本一个月。面试的时候,因为日语很不好,对听不懂的问题只能傻笑。不过我的优势是时间充裕,并且他们给的工资很低,日本规定最低时薪是860日元,他们只给850日元,很难从正规渠道招人。所以,尽管我面试表现得不怎么样,还是得到了这份工作。
我的上司是个在日本生活了九年的福建女人。她做事没得挑,但对我非常不好。我总觉得是因为她看不起我这种新到日本的穷学生,当然,我做事笨手笨脚也是一个原因。
刚开始我负责灌啤酒,啤酒机有两个口,分别出酒和泡沫,日本人特别喜欢啤酒顶部的那层泡沫,福建女人每次都要说“多打点泡沫”。有一次一下子来了三十几个人,我一杯一杯地装酒,等到全部装满之后,前面几杯的泡沫已经消失了。那个女人便恶狠狠地骂我,“你这种人也配待在日本”。又比如有次我分装菜品的时候没数仔细,每份盘里的虾仁数不一样,她发现之后又是一顿臭骂。那段时间,我天天以泪洗面。
那天,我忘了把啤酒罐里的气放掉,气压原因罐子突然爆炸,把我的眼镜都掀飞了。我顿时吓傻了,那个女人恶狠狠地冲过来,没有一句关心的话,开口就是劈头盖脸的辱骂。我受不了了,当天晚上回家打电话告诉她,我不干了,工资也不要了。
放下电话,想到她错愕的表情和第二天因为没有人帮忙而手忙脚乱的样子,我觉得爽翻了。不过后来,我还是领到了工资,因为这家店有一点偷税漏税的问题,老板怕我嚷嚷出去,便打电话让我回去领了工资。
这份不开心的工作只持续了一个月,它带给我最大的影响是——我抑郁了。意识到的时候,我已经失眠好久了。我尝试过吃安眠药助眠,不敢多吃,后来只能靠酒。慢慢的,我要喝光一整瓶红酒才睡得着。吃东西也变得极不规律,有时候一天可以只吃一顿,有时候饿极了可以塞下四五个汉堡。
你看,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我抑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不开心,又没有朋友可以倾诉。而我没有朋友的原因在于我上完课就去打工,不跟学校里的别的女孩一起玩。在学校,我唯一要好的朋友是R,一个中国男生。
刚到日本的时候,我和R干什么都在一块,一起去买家具,去居酒屋吃饭,去各地游玩。有一次,我远远地看到他和一个女生在神采飞扬地交谈,不知道为什么,看着看着,我竟然哭了。
一时间,我觉得自己很可笑,但那种心痛却怎么也止不住。心里好像有一只碗从半空中“哐当”摔落在地,完蛋,我意识到自己喜欢上他了。但我不确定R对我什么感觉,有时候觉得他对我应该也有好感吧,因为我们在一起他总笑,明明没什么好笑的事发生,只是随便走在路上,他也乐呵呵的。
第一段打工经历让我决定下家要找没有中国人的工作环境。2014年3月,我在家附近找到一份便利店店员的工作。老板是日本人,态度很友好,我有了上一次失败的经验,干活也成熟了不少。这家便利店位于本地人的居住社区,时而有友善的顾客对我说“一个人在日本,请加油”这样的话。
现在看来,这段日子比在料理店打工要顺心很多。不过,当时我还是常不开心。每天去工作的路上都会给我妈打电话,告诉她我有多么不想工作。其实并没有谁刁难我,只是我给自己强加了过多的压力。日本人普遍都有这种心理,很怕自己辜负他人的善良或期待,犯一点小错都会有很强的负罪感。
在这家店我干了半年,辞职是因为我的家发生了一件极为诡异的事情,那是我在日本唯一一次感到恐惧,所以不得不换住址——我一个人住,只有一把门钥匙,但有一次打开门口信箱检查信件,里面竟然躺着一把钥匙。我一试,居然能打开家门!过了一个星期,上门来修理线路的工人打开大门旁的电箱,里面竟然又有一把钥匙,甚至还用透明胶带缠了好几圈,一试,竟然也能打开我家门!我吓坏了,怀疑自己被变态盯上了。我马上开始找房子,并且下决心与别人合租,不再一个人住了。一个星期后逃离了那个地方。
时间很快到了2014年7月,临近我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日子。来日本这小半年,由于打工占用了我很多时间,中间又抑郁了一阵,我知道自己肯定考不上。考试那天索性没去。为此,还有三个女生在背后嘲笑我,我也没放在心上。到了日本之后,我失掉了在国内的紧张感。要是在国内,弃考研究生考试这种事我是绝不敢做的。中国社会好像有一种莫名的压力,逼着你每一步都必须跟上,当年我高考失利不敢选择复读,也是出于这种心理,似乎觉得复读就比别人慢了节拍,而这是决不允许的。
搬家之后,我又开始找新的工作,这次我在六本木附近找到了一份便利店店员的工作。六本木是东京的高端商务区,经常有穿着西装革履的男士来店里买便当,付账的时候刷运通黑卡,让我心里“咯噔”一下。便利店对面就是朝日电视台,所以店里也常有明星光顾,虽然我不认识,但看到长得帅的年轻小哥也会默默花痴。有一次,一位长得很帅的小哥结账时问我最喜欢的日本食物是什么。我当时太紧张了,想了几秒,憋出一个新学的词“蘑菇”,小哥听到我的答案后露出一副很无语的表情,你不知道我当时真的后悔死了!
那段时间里,有时候下了班,我会去附近的高档夜店外转一转,隐约能看到里面闪耀迷离的灯光,夜店门口把守着身形高大的黑人保镖,路边停着一水的名牌跑车。我承认这景象有一点刺激到我,也让我心底升起一种向往上爬的动力。所以我又辞职了,暗暗发誓,我要好好复习,我一定要考上研究生!
没过多久,2015年2月,我又迎来了第二次研究生考试的日子(日本每年有两次研究生入学季,分别是4月和9月,这一点比中国宽松)。想想那时候真自负啊,中国学生到日本留学基本都会报辅导班,报班的人只要稍微努力一下,考上早稻田是没问题的。我偏偏不。我瞧不上这样的行为,也不想和这些投机的中国学生当研究生同学。我还挑了比较难的计量和统计学,自认为这两门是我本科认真钻研过的学科。
可日本的出题思路与中国很不一样,日本人重视教材,只要把教材吃透,考试就没问题,比如一个定理,中国要求你会用就行了,日本还要求你知道这个定理是怎么得来的。如你所料,我失败了。
从2015年4月到2016年3月,我参加过早稻田大学,东北大学,九州大学,一桥大学,大阪大学,神户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招生考试……无一例外,纷纷失败。我开始反思我来日本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了,我突然觉得我是一个莫名其妙来到日本的人,来了之后,显然我也没有得到我想要的。
说实话,我有点想回国了。我在国内的几个好朋友已经研究生毕业了,有的去了世界500强,有的去了央企,而我还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一边打工一边艰难地复习。
所幸R还陪在我身边,我们依旧要好。有一段时间,我俩住得很近,放学后他一挑眉,示意我:快走啦,小早!然后我就喜滋滋地跟上他。和我一样,R也是第一年没能考学成功的失败鬼,自我怀疑的时候想到有他的陪伴,考学的失败也变得无足轻重了。
那段时间,我在新宿的一家药妆店当店员。药妆店比便利店更辛苦,需要接待的客人很多,作为店员还必须将每一种药的名称和功能记住,但我已不是那个天天以泪洗面或者给老妈打电话诉苦的小早了。光顾药妆店的中国游客很多,他们普遍阔绰,一出手随随便便就是四五万日元。不过,他们很迷信微博,大多数中国游客都是照着微博推荐进行选购。有两种产品莫名其妙地只在中国游客中畅销,一个是蒸汽眼罩,另一个是豆乳乳液。有时候我试着向他们推荐一些性价比高的产品,但他们通常不会接受我的建议。药妆店的另一群主要顾客是做代购的人,中国人和越南人最多。
做代购的也是一次性买上万元的产品,针对他们,店长制定了限购的规定,但这并没有什么约束力,只要他们走出店门再返回选购,作为店员也没法阻拦,所以久而久之,限购令也就失效了。
2016年3月,凭语言学校申请的签证即将到期,没法再续签。回国吧,一事无成地回去,又能怎样呢。我打算先申请一所专门学校,也就是国内的专科,把签证搞定再接着考研究生。专门学校的考试太简单了,去参加的都是一些刚过日语二级的中国学生,而我已经通过了日语最高等级测试,所以信心满满地参加了笔试和面试。等了一周之后,收到再面试通知,再次面试后又等了一周,等到了面试未通过的结果,理由是语言学校出勤率太低。我快哭了,还有一周我的签证将到期,这时候已经没有学校招生了。很奇怪,这时候想留在日本的念头异常强烈了。
有朋友告诉我一所服装专门学校还在招生,天哪,那简直是救命稻草!我赶紧递交了申请,这所学校连笔试环节都没有,我当天就拿到了写着自己名字的入学通知书。
而这个时候,R已经成功考上了研究生。成绩出来后,他邀请我们几个同学一起聚餐,其间,有一个女生高声问他:今天聚餐你为什么会请小早啊。R笑了笑没说话。他的沉默让我愤怒,很奇怪,我心里并没对那名女生生气,但R没有出面维护我,这可把我气坏了。接着,我忽然有一种快要失去他的危机感。其实我并不奢望和R在一起,甚至不想和他在一起(我觉得自己是个怪胎),但几个月后他就要去别的城市念研究生,我作为他朋友的位置眼看就不保,我有点急了。
我决定表白。那天晚上,我绕着他家楼下的花坛转啊转,纠结,磨蹭,委屈,胆怯……直到第四圈才下定决心。我冲上楼,敲他的门,敲了好久都没人开门,我有点沮丧,坐在楼梯口,对自己说,数到60还没有开门我就离开。空旷的楼梯间,我开始慢慢默数,数到40多下的时候,“啪”的一声,门开了。
他看到是我,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我的心又动了一下,我以为他会疑惑,毕竟已经快半夜了,但他没有,这又增加了我表白的信心。我说,你让我进去,有事情告诉你。
进了屋,我忽然不知道怎么开口。我说,我要喝水。他找出一只碗,跑到水池边认真地洗。他洗了好久,碗本就是干净的,他还挤了洗洁剂,仔仔细细地搓。我远远地看着他的背影,有点坐不住了,催他:行了行了。他过来,给我倒了一碗水。我喝了,不知为什么,忽然很想做一些任性的举动。我说:我饿了,想吃东西。他赶紧给我找了一瓶酸奶让我喝。我又指着桌上的魔方问,我可以玩吗。他有点无奈地笑了笑,说,好。我拿起魔方,胡乱地掰了几下,又无趣地放下。他一直站在一旁看着我,什么话也没说。我看着他,看了好一会,我紧张的要命,我甚至觉得他大概已经猜出来我要表白了。接着,心中又升起一股无名的怒火,我把魔方朝他扔过去,终于把那句话说出口:其实我一直很喜欢你。
他的五官开始变化,几秒钟后,组成了一张超级惊讶的面孔。我的心“嗖”的凉了,他什么都不用说了,我明白,他不喜欢我。
坐在R家的楼梯口,我们聊了很久,主要是他说我听。R讲述了他长达十年的单恋史,那个女生虽然有男朋友,但每到一个地方都会给他寄明信片,有时还会给他寄小零食。我附和着,她真好啊。心里却又难过又愤怒,我居然成了备胎的备胎。
说起来也好笑,我表白的动力是害怕失去他这个朋友,表白完却发现,朋友都没得做了。我们就那样有意无意地然地疏远了。到现在已经过去5个月了,我们只见过两次面,发过几次短信而已。我倒是很惊讶于自己居然没有太难过,仿佛知道他不喜欢我的那一刻起,我也不喜欢他了。
我辞了药妆店的工作,专心准备考试。有时候我会想,选择打工其实是一个赔钱的决定,如果我没有打工,像其他留学生一样,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或许第一年就能成功考上研究生,而不是拖到现在,白白耽误两年。不过,我也收获了这么多别的东西,又怎么算得清呢。
来日本之前,我是个连家务活都没干过的人,学生气十足,没什么责任感,犯了错只会感到尴尬,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过失。现在我知道,别人付你薪水,你一定要把工作完成得漂亮。回想在中华料理店的打工的日子,我的确值得被骂,但我不是说她那种的辱骂。比如灌啤酒那次,我完全可以先端一部分给顾客,再灌剩下的,这样泡沫就不会在上桌前消失。可那时候我太笨了,在国内完全没有干活的经验,连这么简单的办法都想不到。
还有,以前我的性格特别内向,受了委屈只会忍气吞声。刚去料理店打工没多久,一个色老头顾客摸我的手,因为害怕,也因为日语不好,我不敢制止他,甚至不敢露出异样的神情。在便利店的时候,偶然听到一位新同事说中文,我欣喜地问,你也是中国人吗?她答,不是哦,我是台湾人。我默默地把头转回来,发誓再也不跟她讲话。这两件事如果现在发生,我一定不会像当时那么懦弱。
有了打工收入之后,我逐渐敢买一些昂贵的商品。我经常看到我的同事背名牌包包,用高级护肤品,大家都觉得这没有什么,日本人消费观跟中国很不一样的一点是,人们不认为奢侈品牌只属于富人阶层,就算是服务员,他们也会努力赚钱买一只LV包犒劳自己。在中国,如果一间餐厅的服务员背LV包上班(虽然很少有服务员会这么做),周围的人应该会大惊小怪或者怀疑包包是A货吧。
总之,打工给了我一个融入日本社会的机会。很多人觉得日本好,那是因为他们旁观这个社会,而不是融入这个社会。日本对消费者永远是最好的。我刚来的时候,整天吃吃喝喝到处玩,也觉得日本好极了。街道干净,风景很美,商场里的服务员永远笑脸相迎,鞠躬致意。但是当我当了服务员之后,每天压着抑郁的情绪却不得不对每一个进门的客人三鞠躬,从下午2点鞠躬到晚上10点,晚餐只能躲在厨房塞几口过了赏味期限的食物时,我觉得日本的好一下子不见了。
一个月前我拿到了两所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一所是早稻田大学,一所是九州大学。虽然通知书晚到了两年,但丝毫没减少我的喜悦,半年前我可是连专门学校都没考上的人呀。九州大学就是R就读的那一所,当时还是他鼓励我报考的呢。我还没决定最终选择哪所学校,不过我的选择肯定与R无关了。
我还记得第一天抵达东京的那种兴奋,这三年日本留在我心中的良好印象丝毫没有减分。但你问我读完研想不想回国,我肯定要回的。中国社会即使问题丛生,但有一点很好,人们向上爬的欲望和可能性都很大。在日本待久了,我时常感觉这个社会被一团无形的低气压罩着,让人觉得再怎么努力还是跳不出父辈那个阶层,年轻人无论怎么拼命也不会比老年人有钱。日本的老年人太多了,在街上逛街吃饭刷卡购物的,几乎全是老年人,有时候忍不住会想:年轻人都躲哪儿去了呢?
写的挺不错。我在国外留学加生活10多年, 基本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差不多。现在也在考虑是不是以后要长期在国内生活。国内变化是很大, 但毕竟不变的东西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用词优美,行文流畅,读完久久无法平静。这些国家并不是可怜,而是不够强大,在世界面前,这样的经济体量根本连同坐一张桌子的机会都没有。虽然说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都是在边缘化,根本就没在一个圈子里。
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不容易
每一个新闻作品都不简单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索尝试,才能出好作品!
想去非洲开工厂,需要咨询
我也有非常類似的經歷,所不同的是對方是一個德裔的尼日利亚人。我损失的是对人的信任及美好情感
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
一直都认为人类努力读书工作
不就是为了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可是在我看来比起盲目的工作赚钱
我更加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我感到很不安
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很想用余生去看世界
不知道有什么建议
环球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总会考虑太多而导致没办法付诸于旅行。很遗憾
关于那900名战俘,我遇到金门的电瓶车向导讲解到,他们被移送到台湾本岛做农民,后来都有参与台湾的建设发展。
27岁遇到最爱自己的人,29岁分手,今年30了,也是对未来很迷茫,觉得会孤独终老。轻度抑郁,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起来。
八个月之前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也因为不满于现状或者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来到了日本 来了才发现这边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好 很多事情说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很糟糕 现在在准备考学了 希望我也能拿到早大的通知书
这样做,不会猝死吗? 超负荷的运转
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趣,描写得也非常吸引读者,可惜每一篇后面都有若隐若现的居高临下、自视甚高的沙文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