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万千
2011年1月,在杭州《都市快报》做记者的桃子看到了一条新闻。她在选题会上提出,但是却被领导判定为“不重要”的新闻。但是桃子却多留了一个心眼,一直注意新闻的后续报道,没想到这条新闻改变了她之后的人生轨迹——“台湾对大陆开放招收学位生”。
桃子那时刚毕业两年,工作是记者和编辑,常常一忙起来就是两个月连轴转,有段时间一天16,17个小时都在工作。3月份刚好是两会期间,桃子在做报道的时候,忽然觉得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认识还不足,视野仍然狭窄,想要停下脚步去学习。在看到台湾正在招大陆的学生,她忽然动了念头,想要辞职赴台读研究生。
第一届陆生申请非常繁琐,有各项审查,桃子利用工作之余,准备申请资料常常要到晚上两点钟。
而且这期间还发生了一起乌龙事件。本来并不是应届毕业生的桃子,被划分到“应届毕业生”的申请条件下,而导致资格不符。当桃子登陆网站查询的时候,发现了这个情况之外,立刻打电话给招生办,说明了自己的情况。那时候已经离材料审核的截止日期很近了,桃子差点以为自己就要错过这次机会了,结果没想到对方在15分钟内就更正了错误了。
在感到庆幸的同时,桃子心里也多了一丝不安。松散、随意的招生办态度,让她感觉到好像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台湾,人们对于如何对待“第一届陆生”这件事情都还是有些懵懵懂懂的。
在收到录取通知的时候,虽然心里抱着憧憬和期待,却早已脱离了小女生的单纯幻想。公司的同事都像她表示了祝贺,但是大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就像是大海里突然跳出一朵浪花,很快又复归到平静的日常。但是对于那朵浪花而言,却最终改变了生活的流向。
9月1日,飞机降落于台湾。桃子还有些不敢确信自己的生活就将在这一年发生了巨大的转向。
陆生初体验:常常忽然很开心,又忽然很失落
因为自己之前的职业是记者,再加上那段时间受何伟的《江城》、《寻路中国》的影响,在踏上台湾土地的时候,桃子对自己的期望是,能够以观察的视角去写文章。
桃子第一学期在台湾师范大学的林口校区念书。校区地址很偏,买个饭要走半个小时,等公交车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市区。在没有搬到校本部之前,桃子所在的科系,甚至整个校区只有她一个大陆生。而且在她进校前,本地的台湾学生已经提早报道,互相认识了,她感觉自己很难融入进当地的学生群体。
桃子在台湾的经历
因为大陆生和交换生的身份还有所不同,他们直接和本地学生竞争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比如说奖学金名额,工作岗位。当时,当局对大陆生提出的政策是“三限六不”,大陆生在台湾的教育环境里无法享受到加分,奖学金,校外打工,毕业后留台就业,报考证照的资格。
在桃子来台湾读书之前,系主任承诺给她一笔奖金,因此桃子也没有带太多储蓄就来到台湾念书。但是这位系主任因为某些缘故被撤职。那时知道这笔奖金的事情只有另外一位助教,可是那位助教敷衍地对待桃子提出的请求。在桃子的几次催促下,才在一个学期后发了一笔缩水的奖金。这也让桃子在刚来台湾的时候在经济上也遭遇了一定困难。
政策的限制,经济的窘迫,人际关系的孤独叠加在一起,让桃子心里面响起了退堂鼓,甚至反问自己:要不要休学,退学?
在那段时间里,台湾师范大学的校园操场上,常常有一个孤独的身影在一圈圈地跑步。这个大陆来的女孩,在感到委屈的时候,就让自己的泪水和汗水一起沾湿自己的衣襟,落在岛屿的土地上。
文艺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桃子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走在台北街头的时候,就感觉到非常大的不同。在台湾,咖啡店的覆盖率极其高,而且不是星巴克之类连锁咖啡店,是各有特色的小小独立咖啡店。
那时候桃子还会担心:一个人喝咖啡是不是太矫情了,会不会被别人以异样,甚至可怜的目光招待?
有天桃子看到一位年轻女孩坐在咖啡馆一隅,沉醉地读着一本书,阳光透过玻璃窗打在她的背上。桃子心里忽然涌上一个想法“我为什么不能像她一样,一个人在咖啡馆里喝咖啡呢?”
作为一个之前从来不喝咖啡的人,桃子决定打破自己的规矩,推门走进了咖啡店,故作镇定地点了一杯咖啡。而生活或许就像喝下第一口咖啡的滋味一样,虽然最先品尝到的会是苦涩,但是在懂得品尝之后,慢慢体会到意犹未尽的醇香。
在来台湾之前,桃子因为工作的关系结识了《太平轮1949》的作者张典婉。在桃子来台湾读书后,张典婉常常带着她去发现台湾的小店,看展览,喝咖啡,认识不同好玩的人。
在念书的第一年,桃子常感觉自己被各种压力束缚,甚至需要小心翼翼注意自己不要踩着蓝绿的线。但是新认识的热情亲切的台湾朋友们让桃子走出了之前“陆生”身份所带给她的孤独感。
心态放开之后,桃子做了很多积极的尝试与改变,她申请调到离市中心更近的校本部,利用课余时间去其他学校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另外还在台北市市立教育馆学了一门插花的课程。
桃子常带着自己的相机走街串巷拍照。看到好看的橱窗,也会不由自主停下来。她也开始留意台湾的地铁里面经常会有很多展览的信息,画展、摄影展、音乐演出,慢下脚步或者驻留几分钟,一个人就完成了一个文艺青年的每日修养。
桃子常带着相机走街串巷拍照
原本陷入在身份的焦虑当中的桃子,忽然发现原来台湾的文艺生活是让人在疲惫的生活和苟且当中,感受到一种诗意,“文艺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桃子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学生,也是一个记者。我是在台湾生活的大陆人。我是一个被人观察着的观察者。”
2013年,桃子开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台湾私人定制”,她记录下在台湾看病、看心理医生、坐地铁、坐出租车的日常经历,也去旅行、逛二手书店、挤书展、看电影和演出,甚至看人吵架,去拜访美浓客家歌手林生祥、宜兰志愿农民赖青松、台湾最美花园山芙蓉庄主翁美珍,关注台湾青年返乡的潮流。
桃子在台湾的经历
“因为经营这个公众微信号,认识了很多依然在做自己创新事业的事情,虽然我当下的生活是很苟且的,但是仍然还有这么一部分的人在做自己喜欢过的生活。”
桃子说,那时候很多大陆读者对于台湾的认识还停留在历史的阶段,认为那是一个保留了民国遗风的地方。但是随着一届届陆生的影响,以及国内开放台湾自由行的城市越来越多,在大陆人眼中,台湾也从“民国风”开始变为“小而美”。
在硕士即将毕业的时候,桃子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起了一个《寻找变革台湾社会的年轻人》众筹,筹集采访台湾创新人士的路费。
那个时候平台粉丝2000人不到,但是在4小时内就筹到了目标金额5千块。桃子当时是在图书馆一楼的公用电脑上看到众筹成功的页面。这也让她更真切地感受到“文艺”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柔弱无能的存在,反而是一种可以创造更多可能的很实在的力量。
过一种文艺的人生难道就是不切实际吗?
在从台湾回来之后,桃子也想要做一些社会创新的事情,希望不仅可以实现价值,还能够养活自己,“真的只是养活自己而已,我并不期待赚大钱”。
桃子联系了几家沟通下来还挺不错的农业公司和创业公司,但是面试的过程并不愉快,她发现这些公司都只是打着情怀的旗号,实际并没有人文关怀,而且很急功近利。
桃子想起自己之前在台湾采访留日硕士赖青松的时候,听到他充满自信地在说着希望自己想要壮大友善更重的小农力量,也给此后大多数返乡归农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实现梦想的可复制模式,桃子觉得 “充满期待,有路可寻”。但是回到大陆之后的面试受挫经历,让桃子觉得自己的梦碎了,“面试完那天,我在很远的地方打电话给我老公,眼泪簌得就流了下来。”
在这之后 ,桃子回到丈夫所在的杭州,迎来宝宝的出生。孩子出生后一小时,丈夫接到了佛罗里达大学政治学系的录取通知,没有奖学金,第一年只允许在校内打工。
夫妻俩那时候存款只够付第一年的学费,但是还是决定“出去看看”,因为桃子觉得丈夫去美国读书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远比房子,车子更重要。如今,丈夫在美国攻读博士研究生,桃子则带着女儿做起了全职妈妈。她经常带孩子逛当地艺术家市集、手作展、收藏展,参与当地的艺文活动,同时也不忘将这里的生活和人记录下来。
谈到未来的打算,桃子计划继续写台湾的故事,继续用“文艺”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人生。桃子想要写的内容还有很多,想写美国生活的经历,想写自己种菜的经历,想要把当妈妈的经历写下来。
继续用“文艺”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人生
现在,桃子也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将这个曾带给她孤单,难过,也用文艺的方式带给她许多疗愈的地方写了下来。
在台湾的这三年,她懂得了文艺,也更理解了自己。桃子说“其实以前总想要当先锋,申请成为第一届陆生也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心理。但是现在我不这么想了,只是觉得如果我的经历对自己而言有成长,对别人也有启发就好了。”
回想起来过去三年生活中最难忘的时刻,桃子说有一回在一个不常经过的路口转角,她邂逅了一棵开花的树。六七层楼高,橙黄如灯盏的花朵团团锦簇,在阳光和春风里,美得惊心动魄。而彼时,和她一同停留在树前的,是旁边面包店传来的蜂蜜香味。
桃子说,“台湾对我最大的改变,或许就是可以停下来去看见那棵树。” 在桃子的心中,文艺不是空虚地仰着头张望45度角的天空,而是能够以各种方式让自己在这个芜杂又纷乱的世界里泰然处之。
桃子的新书
《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从“生活感、幸福感、文艺感、认同感、安全感”五个方面写出她所观察到创新的,美学的慢调台湾。跟随着桃子的文字,可以看到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是如何勇敢地过上心中理想的小日子,如何创造生活的各种可能,如何从心而行。
写的挺不错。我在国外留学加生活10多年, 基本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差不多。现在也在考虑是不是以后要长期在国内生活。国内变化是很大, 但毕竟不变的东西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用词优美,行文流畅,读完久久无法平静。这些国家并不是可怜,而是不够强大,在世界面前,这样的经济体量根本连同坐一张桌子的机会都没有。虽然说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都是在边缘化,根本就没在一个圈子里。
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不容易
每一个新闻作品都不简单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索尝试,才能出好作品!
想去非洲开工厂,需要咨询
我也有非常類似的經歷,所不同的是對方是一個德裔的尼日利亚人。我损失的是对人的信任及美好情感
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
一直都认为人类努力读书工作
不就是为了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可是在我看来比起盲目的工作赚钱
我更加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我感到很不安
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很想用余生去看世界
不知道有什么建议
环球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总会考虑太多而导致没办法付诸于旅行。很遗憾
关于那900名战俘,我遇到金门的电瓶车向导讲解到,他们被移送到台湾本岛做农民,后来都有参与台湾的建设发展。
27岁遇到最爱自己的人,29岁分手,今年30了,也是对未来很迷茫,觉得会孤独终老。轻度抑郁,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起来。
八个月之前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也因为不满于现状或者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来到了日本 来了才发现这边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好 很多事情说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很糟糕 现在在准备考学了 希望我也能拿到早大的通知书
这样做,不会猝死吗? 超负荷的运转
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趣,描写得也非常吸引读者,可惜每一篇后面都有若隐若现的居高临下、自视甚高的沙文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