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买玩具!”
“我要买玩具!!”
“我要买玩具!!!”
一上车, 4岁半的Kevin情绪变化如热带旋风,迅速升为八级台风, 暴风骤雨随时上演。Eugenia边打着方向盘,边想着需用动用哪种“工具”来解除警报。 和儿子的SPD打交道这几年, 她已看惯各种风暴来袭。 这次, 一如既往, 她会拉紧儿子的手, 站在风眼, 迎着飓风前行。
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 感官处理障碍(以下简称为“SPD”)是一种感官不能对外界信号做出相应反应的症候。这种感觉就像驾驭一辆不太听使唤的车,踩下油门, 车子要不不动, 要不向前倾, 刹车要停不停, 灯不要闪却闪。有SPD的孩子(或大人)每天需要应对身体里时合作时不合作的感官系统,以至于没有精力去处理其他事情。 但SPD不是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 自闭症), 很多ASD 孩子有SPD症状, 但大多数SPD孩子并没有ASD。 根据报告,美国SPD孩子的比率是1/20, 相当于一个班里就又一个孩子是SPD。
SPD不是病,它在孩子身上没有任何魔鬼化身。它只是潜到SPD孩子感官里,让他们的世界如童话般不真实:气球“嘭”地破了,像天边雷声一样让人想赶紧躲起来; 课室里的味道多得像迷幻的蘑菇; 陌生的面孔; 陌生的环境, 如巫婆的洞穴一样未知和充满危险。他们脑袋里千万根线路,不是没绕好, 而是绕得更细腻。
Kevin从小不喜欢洗澡。 他怕水弄湿衣服, 妈妈的, 自己的。 每次洗澡就是一场逐渐升级的冲突:
“没关系, 宝贝, 妈妈衣服湿掉可以换啊”
“Kevin, 赶紧去洗澡, 湿一点有什么可怕的呢?!”
“衣服湿掉真的没关系!快洗澡!!”
Eugenia记不得多少次, 自己变成了谁都不认识的魔鬼。 为什么儿子对水有那么大反应?
Kevin还喜欢从高处往下跳, 家里的凳子, 桌子, 柜子, 他面不改色纵身往下跳。说不听,教不动, 连家里脾气好得像棉花一样的丈夫, 也被儿子的行为气得要动手。 那时,Eugenia从来没想过SPD。 她只责怪自己, 是太严厉还是还没做好?太纵容还是太规矩?自己可是特选华校的优等生, 怎么儿子会那么“不听话”? 绝望, 无助, 痛心, 难过,疲倦, 无数个“为什么”在她心里日夜不停地厮杀。
直到儿子3岁,一位心理医生旁敲侧击:Kevin可能需要看职业治疗师。 Eugenia突然想起一个朋友曾经提及SPD。对水敏感, 喜欢从高处跳,喜欢用脚板顶着墙睡觉, 不喜欢荡秋千, 语言发展迟缓 (delay speech), Eugenia对着网上一条一条打钩。 儿子不是“不听话”, 是浑身难受又说不出来, 所以才闹情绪。 一年后,Kevin感官处理障碍表现严重,Eugenia决定花钱看治疗师。 经评估, Kevin在平衡感和手眼协调中存在偏差。 喜欢从高处往下跳,是脚丫子渴望的感官刺激。
感官统合由以下7种感觉组成, 视觉 (visual ), 听觉(auditory), 触觉(touch), 嗅觉 (smell), 味觉 (taste), 前庭感觉(vestibular), 本体感受 (即肌肉协调,proprioception)。 这7种感官负责接收信息,传给大脑作出判断,然后如经纬度一样定位出自己是谁, 在哪里, 要做什么。
累了, 要睡觉, 声音太大,把音量调小, 对感官统合运行畅通的人来说,调节只需一个动作。 SPD孩子, 某些感官是失重的天平秤, 需要额外加点什么才可以走向平衡。
Kevin每天6:30 起床。 像一种仪式, 在必须纯白没有任何污点的纸上, 他一张接着一张地画Star (卡通人物)。Kevin有惊人的观察力, 每个卡通人物的精髓都被他一一网住,颜色, 衣服, 神态, 聊聊几笔, 细节呈现。儿子的绘画能力甚至超过9岁小朋友。 他还可以从1数到100, 像玩一样 。心满意足了, 他才可以吃早餐, 换衣服, 上学校。 Eugenia说,画画可以让Kevin安静, 是视觉刺激。
克服SPD, 一般需要寻求职业治疗师( Occupational Therapist)的帮助。不同SPD孩子有各自的感官门槛 (threshold),就像感官的容量,有些孩子需要很多的视觉刺激, 有些孩子连一点触碰都觉得难受。 只有满足所需容量, 孩子才不会发脾气。 父母从治疗师那里学到不同应对方法, 既可以在家对付不同情境,又可以教导孩子学会自己调节。 随着年龄增长和经验积累, SPD孩子通常在10岁以后, 情绪失控的几率就会减少。
Eugenia没有选择治疗师这条路。1000块人民币一小时的治疗,有点不实际。自己看书, 上网, 查资料。 她突然醒悟, 几年来, 儿子种种看起来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不是故意刁难, 闹情绪, 而是因为感官未能及时调节而带来焦虑和急躁。我们总会惊慌失措地对付孩子情绪波动, 却从来没有学过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
做老师8年, Eugenia见过太多孩子把恐惧, 焦虑, 挫折感, 统统收在一个面具底下,却很少有家长愿意去解读每个“不在乎”脸孔下的无助和自我保护。所有情绪都是有原因的!
她想到儿子。 每天,全身流窜着说不清,脱不掉的感官轰炸,多么可怕!那么小就要面对起伏不定的情绪,多么孤单!如果不去追索原因, 不教会儿子说出感受, 这些情绪就会扭曲, 变形, 隐藏在某个角落, 随时引爆!
Eugenia一切都明白了。
回到开头那一幕。
“亲爱的, 我知道你很生气。 但买玩具解决不了问题。”认清情绪, 用语言来描述。 这时候, “因为所以”是讲不通的。
“我知道这种感觉特别糟糕。 不用怕,妈妈会一直和你在一起”,让孩子放心, 感到安全。
“我很生气!我十分非常生气’!” 跺脚,没关系,生气, 喊出来。情绪需要被发泄, 如果途径被堵上, 孩子只能拿自己出气了。
Eugenia和儿子喊了一路。 到家, 她给了儿子一个很紧很紧的拥抱。这种紧密肌肤接触, 正是儿子需要的。儿子安静下来了, 她从头到尾保持冷静。 这是书上学来的, 她还学到自制不同辅助工具: 染了颜色的海盐,泡着熏衣草精油的小球,任打任捏的小泥人。 和SPD 斗智斗勇, 自信倍增!
一路走来, Eugenia有点孤独。 理解和支持大多来自相似经历的妈妈朋友。 SPD,多数人还觉得陌生。 亚洲人不擅长表达感情, 也不擅长探究来路不明的名词, 那就先把所有未知都扫到桌子底下, 当看不见好了。
“Youworry too much lah. (你担心太多啦)”
“Youare just spoiling him lah!(你是在把他宠坏啦。)”
新加坡人眉目里似是而非的关心,一个个从Eugenia的脸上跃出来。
“哈哈哈, 我都习惯了” 她笑得很爽朗, 一副身经百战, 刀枪不入的神态。
Eugenia相信, 用正确的术语标签孩子,总比用成人判定标准来定义好。“熊孩子”,“不听话”,这些随口而出的描述, 更容易烫伤孩子稚嫩的心灵。 伤疤看不见,却会疼痛一辈子。
所以, 她决定站出来。 在Facebook 上分享心得,去学校做讲座。 她希望更多人了解SPD, 让老师, 家长, 学校, 社区一起参与,给予帮助。 Eugenia也想借着自己亲身经历, 使经历彷徨, 不知所措的父母用正确知识武装自己。“孩子的情绪起伏和我们的教育方式没有一点关系。 要是我们‘做错’了什么,最多就是没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知识罢了。”
“孩子成就我们”。学电影专业的Eugenia, 准备攻读心理学相关硕士学位。 她感谢两个孩子,让她学会享受简单快乐, 也让她找回心底里真正的妈妈模样。 未来就像Kinder 巧克力蛋, 她迫不及待要发现每天藏着的惊喜和挑战。
(本文所有照片均由Eugenia提供。如有关于SPD疑问, 可以与Eugenia联系。 邮箱:spagsingapore@outlook.com)
后记:
土豆在家里总会因为小事发脾气。每次,我都感到束手无策, 在旁看着他自燃自沸, 内心却无力到崩溃。 和Eugenia聊完那天晚上, 土豆正酝酿着一场火山爆发。 我实践了Eugenia的方法,坐在土豆身边, 告诉他:“我知道你累了, 所以要发脾气。”然后我给了他一个长久的拥抱。火山还没爆发便熄灭了。
SPD也好, 没有SPD也好, 我们每个人的肌肤上, 是否都在某个时刻, 渴望一个温柔的拥抱?

2006年之前, 我只在两个城市生活过, 其中一个是我出生长大的城市。 2006年到2015年, 我搬离过6个不同国家:瑞典,埃及,拉托维亚,英国,日本和中国。游历了很多个城市, 和一个蓝眼睛男人结了婚, 生了两个谁也不像的娃。

写的挺不错。我在国外留学加生活10多年, 基本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差不多。现在也在考虑是不是以后要长期在国内生活。国内变化是很大, 但毕竟不变的东西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用词优美,行文流畅,读完久久无法平静。这些国家并不是可怜,而是不够强大,在世界面前,这样的经济体量根本连同坐一张桌子的机会都没有。虽然说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都是在边缘化,根本就没在一个圈子里。
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不容易
每一个新闻作品都不简单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索尝试,才能出好作品!
想去非洲开工厂,需要咨询
我也有非常類似的經歷,所不同的是對方是一個德裔的尼日利亚人。我损失的是对人的信任及美好情感
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
一直都认为人类努力读书工作
不就是为了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可是在我看来比起盲目的工作赚钱
我更加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我感到很不安
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很想用余生去看世界
不知道有什么建议
环球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总会考虑太多而导致没办法付诸于旅行。很遗憾
关于那900名战俘,我遇到金门的电瓶车向导讲解到,他们被移送到台湾本岛做农民,后来都有参与台湾的建设发展。
27岁遇到最爱自己的人,29岁分手,今年30了,也是对未来很迷茫,觉得会孤独终老。轻度抑郁,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起来。
八个月之前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也因为不满于现状或者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来到了日本 来了才发现这边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好 很多事情说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很糟糕 现在在准备考学了 希望我也能拿到早大的通知书
这样做,不会猝死吗? 超负荷的运转
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趣,描写得也非常吸引读者,可惜每一篇后面都有若隐若现的居高临下、自视甚高的沙文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