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散文集《同情中断录》中,木心先生提到福楼拜对艺术的评价,“艺术广大已极,足可占有一个人”,赞赏有加。这是关于艺术,郑柯非常喜欢的一句话。
郑柯是微信公众号“一天一件艺术品”的主人,自称“艺术君”,每天推送一篇关于一件艺术作品的原创内容,有自己翻译的片段,也有关于某件作品的诙谐解读。“做一个艺术的传教士”,是郑柯对33岁之后人生使命的定位。在此之前,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技术IT男,写过代码,做过软件。
他对艺术的热爱,并非源于家庭的有意培养,或极具天赋,而更像一场浪漫的艳遇。2010年,在和太太在西班牙进行蜜月旅行时,郑柯被普拉多博物馆的一名少女深深吸引——她是委拉斯开兹《阿拉克涅的寓言》画中人——尽管只是一个背影,也流露出震慑心灵的美。他也永远记得进入博物馆一间雕塑厅时的震撼感受,“我感到自己仿佛站在奥林匹斯山顶的众神殿中,阿波罗、雅典娜、9位缪斯环绕四周”。

回国后,郑柯便无法自拔地投入到对艺术的阅读和学习中,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圣坛之物,在知识的日积月累中,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陪伴。“如果时间倒退5年,我绝对不会想到,为了做和艺术相关的事,我会辞去全职工作。” 33岁那年,郑柯辞职成为了一名艺术撰稿人。
他翻译了许多畅销的艺术图书。比如,法国艺术史学者弗朗索瓦芭布·高尔的《如何看一幅画》系列,作者高尔致力于推广大众艺术教育,是法国“如何欣赏画作协会”创始人。还有德国中世纪艺术史家安雅·格雷贝的《创世:梵蒂冈博物馆全品珍藏》,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介绍梵蒂冈博物馆藏品的艺术画册。
他还参与联合翻译了英国著名学者西蒙·沙玛的《艺术的力量》,这本书脱胎于BBC在2006年拍摄的纪录片,当年曾获得艾美奖作家艺术节目、第60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摄影纪实类等多项国际大奖。
2012年,中国三明治曾采访过郑柯。在问及“如果可以足够天马行空,最希望从事的职业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当时供职于一家技术媒体的他回答说,“我应该会选择从事艺术研究或美学教育方面的职业。”
目前,郑柯旅居加拿大多伦多,每日陪伴太太和即将出生的宝宝,还有一只叫小毕的白猫。当然,还有艺术,每天看书、翻译、写作,花上一两个小时维护“一天一件艺术品”的微信号。
我们再一次和郑柯聊了聊,从IT转型艺术的他,关于自己、艺术和未来的看法。
问:从IT行业辞职后,很多人都非常关心你的“谋生”问题,靠艺术能够给你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吗?
郑柯:老实说,艺术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收入,之前有一些翻译的工作,但收入比起输出的时间和精力,完全不成正比。2012年8月辞职前,我就想寻找只靠自己,不依靠任何机构就能生活的活法儿。辞职后我靠一些技术兼职获得收入,没怎么想过找和艺术相关的工作。我的性格比较散漫,如果还有什么需要上班的工作能吸引我,那就只有google的art project吧。
30岁之后才找到想投入余生去做的事,会不会觉得相见恨晚?
郑柯:艺术对我来说,是可以把整个人生投入进去做的事,谈不上相见恨晚,我不是爱吃后悔药、爱怀旧的人,过去就过去了,重要的是将来要怎么做。在艺术这件事上,我没有特别的目的一定要怎样,一边看一边学,不懂的东西太多了,这会吸引我一直学下去。2013年,我还在北大旁听了朱青生老师讲艺术史的课程,做了很多笔记。来旁听朱老师课的学生挺多的,反而很多本专业的学生在睡觉,当时觉得特别可惜。
问:“一天一件艺术品”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需要每天更新会不会很有压力?
郑柯:有天我和朋友吃完午饭,边走边聊,就突然蹦出来一个想法:艺术品那么多,那我就一天解读一件吧。刚开始很兴奋,每天还发多图文消息,后来基本上只发一篇,希望还是保持质量。一天一篇压力确实挺大的,你看我现在就不能保证一天一篇了……不过不管是翻译还是写作,带给我的收获是比读者的收获更大,“一天一件艺术品”更像我的私人图书馆。因为做这件事,我还认识了许多好朋友。
问:作为非专业人士转行研究艺术,有没有遇到过批评你不专业的声音?
郑柯:也有,但比较少,毕竟我在做的是艺术普及,不是艺术研究。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做一些提升大众审美的事,让社会上的戾气更少一些,让城市更美一些。艺术研究的学术文章有的会比较艰深,很多词儿本身就看不明白,凑一块更不明白。但艺术不应该只有这一个侧面,它应该成为让更多人去接触、去了解的事,而不应该是只躲在象牙塔里的事。
郑柯:如果从一个作品里能解读很多东西,有很多层面的隐藏含义能被看出来,我就会觉得特别有意思。前两天我看惠斯勒的素描,每幅作品都有很多细节,你能看到多少细节,取决于你对这个作品和它的背景有多少了解。但欣赏是一件很个人的事,即使可能只是橱窗里的一幅普通画作,但打动你就是打动你了,它对你就是有意义的,欣赏艺术也是了解自己的过程
郑柯:岁数大了也没什么别的优点,就还能坚持坚持了,哈哈!我的时间相对自由,所以还是看这件事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只要喜欢,坚持起来就不会这么困难。
问:如果给你一个时光倒流的机会,你最想回到哪个时代?
郑柯:《午夜巴黎》是我特别喜欢的电影,一定要选的话,我想回到电影里的黄金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巴黎。那个阶段发生了新艺术运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艺术也由古典传统走向现实世界,也是艺术普及的过程,我个人特别喜欢。但是就像电影里说的那样,每个时代人心目中的“黄金时代”都不是现在,而是过去,所以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时代”。
问:如果给你一个《午夜巴黎》的咖啡馆,有10个名额,你希望谁来光临?
郑柯:既然是咖啡馆,要冲撞才有意思。第一个是木心,这肯定不用说,取其旷达与明哲;毕加索,取其狂野;凡高,取其热情;苏格拉底,取其思辨;李劼,取其广博;赵佶,取其贵气;老子,取其宏大宛转;庄子,取其逍遥自在;耶稣,取其博爱;柳如是,取其丽质与深情。在耶稣和娜塔莉·波特曼之间,我还是做了取舍……原本还想放阿城,一看木心在,阿城只好让出一把椅子了。
郑柯:老实说,艺术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收入,之前有一些翻译的工郑柯:我希望把技术和艺术做结合,通过技术手段让更多人了解艺术。再有就是做一些艺术旅行,希望能够带一些人去艺术馆,比如10个人左右,做深度的探访,半天逛完卢浮宫之类的我觉得没意义。2010年我在旧金山看到了《梵高的卧室》真迹,但当时没有太多了解,现在了解了想再去看,就不太容易回去了,毕竟有很多现实的原因,宝宝即将要出生,有家人要照顾。
问:作为一个酷爱艺术的准爸爸,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艺术教育问题,会不会给Ta一些特别的引导?
郑柯:不会,Ta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不能太早告诉Ta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喜好是每个人自发生长出来的,看得多看得杂,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喜好和判断。我初中看警匪片还特别来劲呢,但一两年之后就觉得没劲了。我觉得重要的是给Ta足够的机会去接触,我相信Ta会形成自己的分辨能力。现在许多家长想让孩子了解艺术,但一上来就要看经典,我个人觉得艺术教育要从家长做起。不要强制孩子看什么不看什么,而是首先强化自己的艺术修养,再去熏陶孩子,在家庭里创造足够好的艺术小环境。
写的挺不错。我在国外留学加生活10多年, 基本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差不多。现在也在考虑是不是以后要长期在国内生活。国内变化是很大, 但毕竟不变的东西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用词优美,行文流畅,读完久久无法平静。这些国家并不是可怜,而是不够强大,在世界面前,这样的经济体量根本连同坐一张桌子的机会都没有。虽然说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都是在边缘化,根本就没在一个圈子里。
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不容易
每一个新闻作品都不简单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索尝试,才能出好作品!
想去非洲开工厂,需要咨询
我也有非常類似的經歷,所不同的是對方是一個德裔的尼日利亚人。我损失的是对人的信任及美好情感
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
一直都认为人类努力读书工作
不就是为了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可是在我看来比起盲目的工作赚钱
我更加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我感到很不安
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很想用余生去看世界
不知道有什么建议
环球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总会考虑太多而导致没办法付诸于旅行。很遗憾
关于那900名战俘,我遇到金门的电瓶车向导讲解到,他们被移送到台湾本岛做农民,后来都有参与台湾的建设发展。
27岁遇到最爱自己的人,29岁分手,今年30了,也是对未来很迷茫,觉得会孤独终老。轻度抑郁,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起来。
八个月之前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也因为不满于现状或者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来到了日本 来了才发现这边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好 很多事情说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很糟糕 现在在准备考学了 希望我也能拿到早大的通知书
这样做,不会猝死吗? 超负荷的运转
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趣,描写得也非常吸引读者,可惜每一篇后面都有若隐若现的居高临下、自视甚高的沙文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