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一
2014年,Sean走进了而立之年,在这一年里,他一边做着繁忙的投行工作,一边还结了婚,创了业。结婚和创业都是事无巨细的工程,很多事情搅在一起,常常让他有一种“大脑神经元不够用的感觉”,巴不得长出“三头六臂”。
一起牛油果,是Sean和小伙伴们创办的餐厅,我在那里见到了他。白皙、瘦削,说话很柔和,但透露着坚毅。因为是午饭高峰时间,再加上点菜下单的电脑系统出了问题,他们忙里忙外,Sean更是给客人们一个个道歉,被骂得狗血淋头。直到下午两点多,和我坐下来聊天时,才吃上午饭。他还开玩笑说: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瘦了吧。
这家牛油果主题餐厅位于上海的襄阳北路,不远处就是商场林立的淮海中路。简洁但不失格调的装修风格,和味道清淡但营养丰富的牛油果相得益彰。几把八九十年代的那种可翻转坐垫的铁皮椅子,柜子上摆放的煤油灯、缝纫机,又增添了几分怀旧的味道。餐厅的一面墙都是落地窗,可以毫无保留地看到对面的高大梧桐,和路上的匆匆行人。在餐厅和厨房之间还有一个吧台,晚上,这里可以变身成一个酒吧。
一起牛油果的很多菜品都是自创的,连鸡尾酒也不忘融进牛油果的元素。Sean在向我介绍一个个自制的鸡尾酒系列时,充满了成就感。那是一个个日夜,煞费苦心,得来的成果。
Sean是浙江人,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之后去了华尔街一家对冲基金工作。在外人看来,一条多么光鲜亮丽的康庄大道。但是看到周围许多老华人连踢足球都要踢“养生足球”时,他不想被这种注定失去斗志的生活所驯服,于是辞职,打算回国创业。
刚回国,发现对于国内的商业环境完全不熟悉,Sean只得继续工作,同时一直不断地和朋友商讨创业项目。“去年过三十岁生日的时候,刺激就很强,觉得如果现在不做,可能就永远不会再做这个事情了,那种紧迫感挺挠人的。”
在创办餐厅之初,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做金融的人要来开一间餐厅,既没有发挥优势,也没那么体面。但是Sean想和朋友办的不只是一间餐厅,更是一个年轻人可以卸下面具,自由发声,相互分享的一个平台。
当然,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从来没发过传单的Sean为了更多人能够知道一起牛油果,硬着头皮,在大街上大声吆喝。人手不够时,自己充当“外卖小哥”,骑着助动车,背着外卖箱。哪个地方漏水了,哪个员工辞职了,虽然只是一间餐厅,但操心的事不少,而这些琐碎的事,也让Sean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收获。
“创业后,有亲近的人会开我玩笑,说我30岁前的人生是个下坡路。从美国的对冲基金到国内投行,再到在街头发传单、骑助动车送外卖。我听到也会大笑。但是睡觉前我会想这些玩笑的话,其实说的没错,从一个客观的第三者的角度我是不求上进的典范,离世人眼里的成功越来越远。但是只有我自己明白,我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更接近‘自己’,找到能正确向这个世界释放能量的方式。在这点上我不能给自己留退路,因为这是我的人生。”
一起牛油果公众号:一起干点啥不好(yiqispace)
写的挺不错。我在国外留学加生活10多年, 基本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差不多。现在也在考虑是不是以后要长期在国内生活。国内变化是很大, 但毕竟不变的东西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用词优美,行文流畅,读完久久无法平静。这些国家并不是可怜,而是不够强大,在世界面前,这样的经济体量根本连同坐一张桌子的机会都没有。虽然说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都是在边缘化,根本就没在一个圈子里。
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不容易
每一个新闻作品都不简单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索尝试,才能出好作品!
想去非洲开工厂,需要咨询
我也有非常類似的經歷,所不同的是對方是一個德裔的尼日利亚人。我损失的是对人的信任及美好情感
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
一直都认为人类努力读书工作
不就是为了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可是在我看来比起盲目的工作赚钱
我更加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我感到很不安
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很想用余生去看世界
不知道有什么建议
环球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总会考虑太多而导致没办法付诸于旅行。很遗憾
关于那900名战俘,我遇到金门的电瓶车向导讲解到,他们被移送到台湾本岛做农民,后来都有参与台湾的建设发展。
27岁遇到最爱自己的人,29岁分手,今年30了,也是对未来很迷茫,觉得会孤独终老。轻度抑郁,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起来。
八个月之前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也因为不满于现状或者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来到了日本 来了才发现这边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好 很多事情说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很糟糕 现在在准备考学了 希望我也能拿到早大的通知书
这样做,不会猝死吗? 超负荷的运转
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趣,描写得也非常吸引读者,可惜每一篇后面都有若隐若现的居高临下、自视甚高的沙文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