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拟世界里流动的食物,为我带来潮水般涌动的欲望。一波又一波,从胸腔涌到喉咙口。以致于我退出时,极大的失落感也如潮水一般没过我的头——我便闭上眼,等它退去。然后继续复习计算机网络,看几十页PPT,试图看懂路由最短路径算法是如何更新路由表的。
而直到我又把它装回来后,我才意识到,那两周里的自己,内心有过难得的平静。
这平静指的是,我不会迫不及待地想要吃到某样东西,是那种好像过几天就要死了所以要抓紧吃到这样东西否则不划算的“迫不及待”;我也不会一边想暴食,一边恐惧着热量,一边小心翼翼地计划三餐来消解大餐的罪恶感。
——我清楚自己曾经有过怎样的焦虑,以及,现在仍旧有着怎样的焦虑。
像个病人一样。
所以这是有计划有准备的行动。需要准备什么吗?额,如果你要开车27公里去浦江镇吃蟹粉汤包,或许你该提前加个油。
我在这款app上花费了许多时间,包括研究一家店是否值得拔草、这家店哪些菜值得拔草、再将这家店与同类的店在价格上进行对比,我甚至会仔细观察哪家的奶油意面比较干稠,哪家比较湿润——我倾向于相信湿润的奶味更足,因为,可能,放的牛奶多。

这样的生命状态,令我深深失落着。
但一打开点评,我又沦陷了,即使,我又快乐了。
它又开始提醒我有啥吃的了,可能我本来已经忘了之前心心念念的印度咖喱,而只要一张鸡肉咖喱的南瓜色以及它表面的一圈奶油,就能再次坚定我拔草的决心。
点评将吃饭这个行为变成一场仪式——收藏、到店打卡、拍照、拍视频、饭后点评——这一系列仪式“节点”都伴有积分或经验值。甚至仅仅在app上浏览推荐内容,都有源源不断的经验值入账;若能拍几张商家菜单上传,所得积分也相当丰厚。
每500积分可作为5元代金券抵扣;经验用于升级,级别越高的VIP中奖霸王餐的几率越高,定期还有多家店铺的半价优惠套餐——它们统称为“橙V特权”,让人真的有种美食界特权阶层的错觉——尤其是它告诉你,你的点评能优先展示的时候。
我曾为一家新疆炒米粉写过一篇详实的点评,从“中辣”有多爽、牛肉居然不烂,到羊肉串的肉汁没有耶里夏丽的丰盈,但茄汁拌面中茄子里的醋酸味格外特别。然后有人收藏了这篇点评。
我居然还真的自我膨胀了一下,真是羞耻。可见鼓励消费点评的点评确实能给人一种掌握话语权的错觉——你去吃了,你就是有经验者,有经验就有发言权;吃的店越多,经验越丰富,量化出来就是会员等级的提高;大众根据你的推荐去了一家店,或者因为你的吐槽避开一家店——这些,都会让我觉得自己掌握了某种力量,影响他人的力量,并且这力量跟会员等级一起增长,优越感同理。
而事实上,每个人都在吃,都有自己的舌头和味觉,你觉得这汤包太甜了,别人可能觉得这就是小时候的味道,正正好。每个人都能分享,并且总能被看见。就像总能被淹没。
诙谐的是,我明知道这些消费社会里的套路,我依旧乐此不彼地活在它的规则下。好像每签到一家店,自己就在上海滩又留下一个脚印,美食版图又拓展了一块——而存有这张美食版图的自己,感觉很充实,虽然这“充实”,就跟在地图上玩集宝游戏的充实一样幼稚。
于是拔草成为一种执念,好像非吃到不可。
我总能想起在乐乐茶遇到的女人,她说她下午三四点就来等了,倒不是人多排队,只是面包一轮一轮出来得比较慢,她想吃的还在做。中间她还回家吃了晚饭,吃完过来继续等。当时已经晚上八点了,她指着橱窗里说:“看,这大概就是咸蛋超人了,已经在刷咸蛋黄汁了,估计再等一小时就出炉了!那边那个紫色的应该是火龙果蓝莓乳酪包。”
她的头发很油,眼睛很亮,对每种欧包如数家珍,让人觉得她这几天不是在吃欧包,就是在等欧包,或是在去等欧包的路上。这突然让我觉得可怕。
于是,当别人在刷票圈和微博时,我在刷点评。
“刷”是个现代字,不是刷马桶的刷。21世纪的“刷”,指习惯性地点开某个app,然后浏览人们都干了什么,世界都发生了什么。
一直觉得,当人想“刷”一款app时,大概是因为这app里的世界让你感到某种丰盛与广阔——是可以在其中舒服地伸长手脚去够到世界的感觉。
而没有一款app能像点评这样,给我如此丰盈的盛宴感——可能是铺满蟹黄的拌面,金灿灿地发着光;可能是一盘黑糊糊的红烧玩意儿,定睛一看是猪蹄和老大个的鲍鱼…
于是在夜晚10点的宿舍里,当我既不想继续工作学习,又觉得洗澡为时过早时,我总会点开点评,然后开始嚎叫。
“我想吃螺蛳粉里的猪皮了。”
“天呐,这家的重辣炒米粉看起来太爽了!”
“我们明天去吃那家黄花鱼饺子吧!”
有个容易在夜晚饥饿的室友,经常想开窗把我扔出去。
我总有许多这样的时间碎片,可能是我学习中的倦怠区间。可能是在下一件要发生的事情前,所预留出的等待准备区间,比如等待上课、准备出门,准备洗澡。又或者刚完成一件事后的状态调整区间,比如刚吃完饭回到宿舍,我总是要站一会儿,没法马上进入学习状态;比如我走到图书馆坐下,也想再看会儿手机,好像刚刚跋涉完,心理上要歇息一番。
于是点评开始侵入这些区间。而当我面对那些无尽的图和动态,并且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手指时,点评开始扩大这些区间的长度,同时增加区间的数量。
——夜晚,我放飞自我的时间提前了,好像到某个点,心里就有个声音说:可以了,到这里就可以了。于是我往后一靠,打开点评。
——我越发难以集中注意力了,也越加频繁地陷入倦怠区间,最严重的时候,每做完一两篇听力和阅读理解,甚至才查了几分钟资料,就想打开点评犒劳一下自己。
心里面是拒绝的,只是手已经伸了出去,指纹解锁。
一开始,点评(以下简称大点)还不认识我,还不知道我喜欢吃啥。首页的图片动态随机展示,各大菜系都有涉及。我每点进一张图片,大点就记下来,然后像网易云一样把相近的菜色推给我,于是曾几何时,我的首页被各种大馄饨充满着……和平公园的左阿姨崇明馄饨、同在四川北路的利达汤圆馄饨和古徽州馄饨……我甚至通过评论区的图片来比对谁家便宜、谁家皮比较薄、谁家馅比较少油、谁家有给蛋皮和紫菜。
直到最后我还是觉得,学校食堂5块钱12个的荠菜馄饨更完美。
直到最近大点又告诉我,老西门有家店叫逸记鹅馆,他们家做鹅肉馄饨,馄饨上还给你铺了几块鹅胗——真是让人为之疯狂的存在。
于是我想起2016年,我刚入驻点评时,它还没有改版,首页还没有这么一目了然的动态推荐。我也没那么容易就能看到,十公里外某个女生是怎么咬断拉丝的芝士的。
而如今,我被这样的图片影像流包围着,而且是精准地,包围着。
如果说上一阶段是我在培养它,那这一阶段就是它在培养我。大点会试探性地抛出几个选项,并且间歇性重复。
我本来是歧视本帮面或者奥灶面的。毕竟我从小生长的地方,10块钱可以吃碗堆满鱼丸内脏大虾的海鲜粿条,汤里还有生菜,无油清淡原滋原味。相比之下本帮面简直是泥石流一般的存在——尤其是把一盘满是勾芡的酱爆猪肝浇头倒在面上的时候。一碗辣肉面,不过几小颗同样可见淀粉轮廓的肉丁浮在面上,居然也在10块大洋以上,加个烫青菜还得两块钱,多喝几口汤就不知道摄入了多少味精。
我很少点进本帮面的图片,就算点进去,也只是想通过大图看看:这些人吃得到底有多油腻。
而大点似乎百折不挠…直到有一天,我被大肠面所命中。
图片来源:点评软件截图
以上皆为臆想,大点充分培养了我看图意淫的无限联想能力,由此我的唾液腺变得发达。虽然我仍未拔草老西门的大肠面。它在我的收藏夹里,跟几家黄鱼面躺在一起。
我对许多食物的歧视,都逐渐被大点的重复轰炸策略所瓦解。当我在首页第一次瞥见虹口山阴路万寿斋的小笼时,它们堆在笼子里,有的还翻过来屁股朝上,皮的厚度让我感受不到里面蠢蠢欲动的馅肉,蒸笼也油腻腻的——我很是不屑地略过,一边惊讶于那些“终于拔草老字号小笼!”的标题党。

而当一种食物一再出现在你眼前,并且配以一定的文字吹捧时,我突然就很想试试——从他们那油乎乎的蒸笼里夹起一坨皮包肉,咬皮嘬汤蘸醋吃肉,是什么样的体验。
于是从某一天起,我决定去拔草。可能是因为别家8块钱一笼6个,他们家8块钱一笼8个——作为一个穷人,我总是很关心商家菜单。
这样看来,大点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为“存在即合理”的命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每一种食物,只要它被一部分人接受,就一定有其存在的理由,而大点通过聚集文字和图片,放大了这种理由。
点评最核心的,最根本的,落脚点,是拔草——所有的AI算法、五花八门的玩家规则,就是要让你走出家门,去吃,去吃,去吃!
我对自己也经常有种误解:吃到了就满足了,吃完了就不会再想了,所以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我要赶紧去吃。但事实是,点评永远在为你带来新的欲望。而且我今天刚吃了一个烤猪蹄,我明天还是会想吃的,后天同理。
比较深刻的一次觉醒是在吃一盘无锡小笼的时候。相比上海小笼,无锡小笼更甜,而且肉馅更大。当我嘬完汤汁然后一口把包子塞进嘴里时,口腔被肉充满着,而我心里空荡荡地响起一句话:
没有比这更无聊的事情了。
一坨肉在舌头和牙齿间碾啊碾啊——就是一坨肉啊,一坨甜得很平庸的,肉。我居然还怀揣着小鹿乱撞的心推开店门。但好像令我失望的不是这平庸的汤包,而是“吃”,这个动作本身。在肉和舌头之间,我突然觉得所有附加在食物上的为人吹捧的幸福感,都在瓦解。
于是在一连串的咀嚼和吞咽中,我仿佛感觉到某种解构——关于“吃”,什么是“吃”,以及究竟是哪个环节,令我如此沉迷。我甚至尝试过把食物嚼完再吐掉,在扬州的东关街,我买了四种馅的黄桥烧饼,油酥在嘴里上下搅动,是碳水和脂肪带来的温厚感,然后我一口也没吞下去。
而同样也是在扬州,当我回想起鲜嫩的小馄饨是怎么滑进食道时,我意识到吞咽跟咀嚼一样重要,而所谓“吃”,就是食物进入身体的过程。即使铺天盖地的商业噱头、网红打卡和美食公众号推广,这些外在渲染所营造的吃货世界,总让人容易忘记“吃”到底是什么。
身体有摄入的需要,我就投喂它,超出它所需要的,也没必要强加或者硬塞——食欲并不会因此而一次性永久性地被满足。“吃”只是我与身体的一种互动,给予它过多的关注与强调可能会导致欲望的无限放大。
因着这种“放大”,前不久我刚完成在扬州2天历经11家店的壮举,在点评上做了完备的攻略,吃到扶墙还准备前往下一家,生命的毛孔都仿佛被食物撑大时,走到大街上的我也开始觉得头发——像那个乐乐茶里的女人一样——油腻起来。
最后的最后,我没法说我已经戒掉了点评,或者我已经不再被食欲所困扰——似乎文章的结尾就应该有些阳光明媚的东西。
而我只能说,当我想到自己只是把食物送进身体里,然后等待身体将它们抱裹、化解、吸收。从温暖的胃肠道到血液,食物融化进身体,就像三餐融化到日子里去——这让我觉得平静,不管是面对点评,还是面对食物。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写的挺不错。我在国外留学加生活10多年, 基本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差不多。现在也在考虑是不是以后要长期在国内生活。国内变化是很大, 但毕竟不变的东西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用词优美,行文流畅,读完久久无法平静。这些国家并不是可怜,而是不够强大,在世界面前,这样的经济体量根本连同坐一张桌子的机会都没有。虽然说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都是在边缘化,根本就没在一个圈子里。
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不容易
每一个新闻作品都不简单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索尝试,才能出好作品!
想去非洲开工厂,需要咨询
我也有非常類似的經歷,所不同的是對方是一個德裔的尼日利亚人。我损失的是对人的信任及美好情感
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
一直都认为人类努力读书工作
不就是为了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可是在我看来比起盲目的工作赚钱
我更加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我感到很不安
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很想用余生去看世界
不知道有什么建议
环球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总会考虑太多而导致没办法付诸于旅行。很遗憾
关于那900名战俘,我遇到金门的电瓶车向导讲解到,他们被移送到台湾本岛做农民,后来都有参与台湾的建设发展。
27岁遇到最爱自己的人,29岁分手,今年30了,也是对未来很迷茫,觉得会孤独终老。轻度抑郁,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起来。
八个月之前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也因为不满于现状或者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来到了日本 来了才发现这边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好 很多事情说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很糟糕 现在在准备考学了 希望我也能拿到早大的通知书
这样做,不会猝死吗? 超负荷的运转
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趣,描写得也非常吸引读者,可惜每一篇后面都有若隐若现的居高临下、自视甚高的沙文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