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中国三明治即将迎来三周岁生日。我们在上海选择一些以往三明治报道过的故事主角拍摄了一系列短片。讲述这些三明治过去三年经历的变化,以及接下来三年的打算。他们每人还对其他三明治说出自己的寄语。
本系列短片每两天发一期,本期主角是电影导演程亮。
摄像、剪辑/吴可嘉 文/李梓新
我和程亮同为79年出生,尽管我们成长背景不同,却有一种相通的默契,比如我们在看着这个社会发展变化时的一些感叹。
上一次采访程亮,是在2011年底,我刚刚离开美资财经公关公司,即将重回媒体的时候。听程亮讲他从复兴公园旁的弄堂长大,听他对霞飞路的情结,听他谈宠物的生老病死对他带来的思考。那时他刚刚拍完《宅男电台》,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微电影热浪,风头正劲。他谈到自己多年来白天做创业者,晚上做电影导演的三明治生活,颇为感慨。
两年多下来,程亮已经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创业者,他在苏州河边的新媒体营销公司有面积巨大的办公室,入门便是一张巨大的《宅男电台》海报,不过他自己的办公室却有些过于极简。墙上没有任何装饰,在办公台的一边,两只蜥蜴在保温箱里寂寞地攀爬。程亮还是那个神采奕奕的青年。
他觉得自己“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当然这是一种非常谦虚的说法。这使他有更多精力投入自己的网络电影制作中。今年年初,《关于上海的三个短片》上线了,继续走他的老上海感情和奇幻两种路线,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但他也看到了危机,“这个社会现在的审美口味都是屌丝系的,或者是日式的‘和风’系。”他的上海小资美学趣味在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小众。
对于这点,程亮知道三明治的年龄特点是,很难无底线地取悦大众,也很难一味往高深里钻。在这中间如何寻求平衡点,是三明治们如何继续把握社会潮流的挑战。他有很多的想法,我们还相约找个时间再细聊。大家可以期待三明治对他的回访。
让我们来看看2011年三明治对他的访谈吧:《程亮:喧嚣的互联网CEO与孤独的电影导演》。
写的挺不错。我在国外留学加生活10多年, 基本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差不多。现在也在考虑是不是以后要长期在国内生活。国内变化是很大, 但毕竟不变的东西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用词优美,行文流畅,读完久久无法平静。这些国家并不是可怜,而是不够强大,在世界面前,这样的经济体量根本连同坐一张桌子的机会都没有。虽然说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都是在边缘化,根本就没在一个圈子里。
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不容易
每一个新闻作品都不简单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索尝试,才能出好作品!
想去非洲开工厂,需要咨询
我也有非常類似的經歷,所不同的是對方是一個德裔的尼日利亚人。我损失的是对人的信任及美好情感
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
一直都认为人类努力读书工作
不就是为了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可是在我看来比起盲目的工作赚钱
我更加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我感到很不安
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很想用余生去看世界
不知道有什么建议
环球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总会考虑太多而导致没办法付诸于旅行。很遗憾
关于那900名战俘,我遇到金门的电瓶车向导讲解到,他们被移送到台湾本岛做农民,后来都有参与台湾的建设发展。
27岁遇到最爱自己的人,29岁分手,今年30了,也是对未来很迷茫,觉得会孤独终老。轻度抑郁,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起来。
八个月之前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也因为不满于现状或者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来到了日本 来了才发现这边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好 很多事情说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很糟糕 现在在准备考学了 希望我也能拿到早大的通知书
这样做,不会猝死吗? 超负荷的运转
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趣,描写得也非常吸引读者,可惜每一篇后面都有若隐若现的居高临下、自视甚高的沙文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