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梓新
这是我第一次到杭州良渚文化村,看见道路齐整,绿草盎然,还在“村民食堂”花10块钱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期待着村子东边安藤忠雄设计的文化艺术中心早日竣工。
在还没踏上它的土地之前,关于它的美好描述已经让我们决定把一次实验性的“三明治写作工坊”放在这里举行。
良渚文化村,上接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在今天,却成为国内都市近郊新型社区的可能性样本。过去六年来,众多有趣的大脑迁居于此,他们有艺术家、设计师、作家、读书人、咖啡馆主……良好的社区建设,宜居的环境和从草根中形成的村民自治文化,使这里看上去是一个不那么昂贵的“乌托邦”。
中国三明治的写作工坊之前一直在上海和北京举行,学员们也没有集中的机会和有趣的生活创新者紧密接触。这一次,我们把上课和实践集中放在了一起。
11月15日,15名学员在杭州市区先进行了一天的采访培训。16日,15名学员加上我,两两分组,组成八个采访小分队,到良渚文化村采访八个有趣的良渚文化村村民。
于是,我们有了这组《良渚肖像》的专题作品。这个专题试图勾勒的是,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中产社区变得如何更加有文化,有灵魂?今天的良渚,确实是一个由地产商(万科)主导的新型社区,它原有的村民已经被动迁安置到周边的村落,在过去五六年的缓慢建设过程中,陆续搬进来的村民形成了一种自然生长的文化氛围,还形成了一部松散的“宪法”——《村民公约》。在这里生活的这些处在“三明治”年龄,各具特长,思维活跃的村民们,能使这里的未来走向何方?这是我们试图展现、探讨和揭示的。
吴勇:放弃德国居留身份回到国内,隐居良渚,做在线德语老师,业余烘焙面包及做“拙良造”手工。
方天园:离开北京798的艺术家,来到良渚开出自己的工作室。
郑芳:良渚最具人气咖啡馆“云端”的老板娘,专注做“社区咖啡馆”
陈诺:“壹旧”服装体验店的老板和设计师,王菲都穿过他们家的衣服。
潘仲夷:自行车杂志主编,良渚《村民公约》发起人之一,他是良渚的“连接器”,他的家成为“良渚客厅”
雷世民:积极推动家乡山区孩子教育的公益人,目前从事户外营地教育。
戴佳:网络书店“寻书记”店主,专卖港台原版繁体书。
这八个故事,是由非新闻从业背景的报道者写成的,水平不一,但贵在灵魂的相遇和呈现。学员里面有武警军人,有金融从业者、有IT从业者、有公安干警、有刚从阿里巴巴离职的中层,有从北京、上海等外地赶到杭州的,甚至还有从挪威出差到国内刚好赶上立即报名上课的。
每个学员都以自己的专业背景来读解受访者,并用他们习得的采访技巧和他们交谈,最后才写就成文。希望读者以鼓励和宽容的心态看待他们的作品。
这一次良渚写作工坊的成功举行,特别感谢吴敏女士的组织协调,以及良渚村民许亮的大力帮助,她是吴勇的太太,他们是在良渚成就的爱情故事,这为这个美好社区增添了更美好的样板。
中国三明治也计划将“良渚模式”的写作工坊推动到全国各个有趣的地方去,厦门、大理……有兴趣协助我们组织本地写作工坊,或者成为我们采访对象的人儿,可以直接联系我们(tellus@china30s.com)
那么,故事开始了……
吴勇:放弃德国居留身份回到国内,隐居良渚,做在线德语老师,业余烘焙面包及做“拙良造”手工。
郑芳:良渚最具人气咖啡馆“云端”的老板娘,专注做“社区咖啡馆”
陈诺:“壹旧”服装体验店的老板和设计师,王菲都穿过他们家的衣服。
潘仲夷:自行车杂志主编,良渚《村民公约》发起人之一,他是良渚的“连接器”,他的家成为“良渚客厅”
写的挺不错。我在国外留学加生活10多年, 基本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差不多。现在也在考虑是不是以后要长期在国内生活。国内变化是很大, 但毕竟不变的东西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用词优美,行文流畅,读完久久无法平静。这些国家并不是可怜,而是不够强大,在世界面前,这样的经济体量根本连同坐一张桌子的机会都没有。虽然说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都是在边缘化,根本就没在一个圈子里。
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不容易
每一个新闻作品都不简单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索尝试,才能出好作品!
想去非洲开工厂,需要咨询
我也有非常類似的經歷,所不同的是對方是一個德裔的尼日利亚人。我损失的是对人的信任及美好情感
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
一直都认为人类努力读书工作
不就是为了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可是在我看来比起盲目的工作赚钱
我更加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我感到很不安
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很想用余生去看世界
不知道有什么建议
环球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总会考虑太多而导致没办法付诸于旅行。很遗憾
关于那900名战俘,我遇到金门的电瓶车向导讲解到,他们被移送到台湾本岛做农民,后来都有参与台湾的建设发展。
27岁遇到最爱自己的人,29岁分手,今年30了,也是对未来很迷茫,觉得会孤独终老。轻度抑郁,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起来。
八个月之前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也因为不满于现状或者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来到了日本 来了才发现这边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好 很多事情说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很糟糕 现在在准备考学了 希望我也能拿到早大的通知书
这样做,不会猝死吗? 超负荷的运转
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趣,描写得也非常吸引读者,可惜每一篇后面都有若隐若现的居高临下、自视甚高的沙文主义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