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骆仪
有人说,我能成天去旅行是因为没有家庭负累。那么,来看看我的朋友、“中国三明治”网站创始人李梓新的故事。他和我同一年考取奖学金去伦敦读书,而在那之前,他夫人徐小创生了孩子其乐后去香港深造。结婚生子、辞职、求学、创业、旅行、举家迁徙于北上广和伦敦,这两口子使劲折腾,日子过得充实精彩,并不因学习和工作冷落孩子,也不因有了家庭就放弃自己的梦想。
已经成家的亲们,不要羡慕我,膜拜他们吧。旅行不旅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爱做的事,过想过的生活,让自己在乎的人和自己都快乐。至于别人“看起来很美”的生活,你真的想要?如果真的想要,就想办法去实现,犯不着羡慕;如果你没有很努力去实现,那或许,你早就掂量过,还是保持现状更好(更适合自己)。仅此而已。
暑假旺季即将到来,我也看了网上不少亲子游文章,诸如“带孩子去哪里旅行能学到最多东西”“带孩子旅行对培养孩子性格的好处”云云。这样目的鲜明的旅行和育儿没有错,但很累。而小创说,他们带其乐旅行并没有想要达到什么教育目的,“旅行对于我来说是个很自然的事,不带什么功利目的,也不是逃避或治愈”,“让孩子发现自己想去哪里,比我们想要带孩子去哪里更重要,旅行和人生都是如此。”不能同意更多。
英国湖区
————————————————————
孩子:其乐
性别:男
年龄:9岁
孩子足迹:香港、英国、西班牙、法国、荷兰、希腊、德国、瑞士、奥地利、捷克、台湾
孩子旅行金句:是不是如果你走在盲道上,就看不到整个世界?
————————————————————
第一次长途飞行,上海到伦敦十多个小时,4岁的其乐没有哭闹,还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有个小妹妹在哭”?在奥地利度过6岁生日,在台湾帮父母买捷运票,现在即将满9岁的其乐,去过的国家和地区数已超过他的年龄。“我们一直在旅行,或者说,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旅行,孩子是父母的旅伴。这个旅伴不仅没有拉团队后腿,还给我们贡献了无数新鲜视角和兴趣。”其乐的妈妈徐小创说。
爸爸设计“伦敦生活棋”
2009年,徐小创从香港硕士毕业不久,丈夫李梓新就申请到奖学金,负笈伦敦。于是,伦敦成为其乐继北上广和家乡潮州后居游的第五个城市,也是他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徐小创在一次次迁徙中练就急速打包本领,被她昵称为“小宅男”的儿子则对交通工具产生了特别兴趣。
从上海到伦敦的飞行,因为有他心爱的Thomas火车头陪伴,其乐过得很愉快。父母逛博物馆看现当代艺术,其乐玩着火车头,自得其乐——因为博物馆的地面总是很干净光滑,跑起火车来特别爽。“其乐是我们全家唯一一个坐完伦敦11条地铁线的人。”李梓新说,其乐对伦敦纵横交错的城市轨道系统充满好奇,喜欢学广播报站名,夫妻俩设计着在地铁里的旅行,满足了儿子的“大满贯”愿望。
李梓新还自己动手做了一套“伦敦生活棋”:以“大富翁”为模版,把地点改成家附近的超市、图书馆和其乐去过的伦敦著名景点,每个人有50镑,搭地铁出行,扔骰子决定搭几个站,付多少钱……在锻炼计数能力的同时,伦敦也在其乐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回国后,这套棋就成了其乐回忆伦敦生活的依据。
在伦敦地铁上跟其乐研究地铁路线
“莫扎特为什么那么早死?”
剑桥牛津、巴斯、爱丁堡、巴塞罗那、马德里、巴黎、阿姆斯特丹……李梓新一家的旅行足迹从英国延伸到欧洲大陆。爸爸是“攻略大王”,负责规划、预订行程;妈妈是“打包女神”,负责打点行装、写游记;其乐则是“兽影师”(摄影师),热衷于给爸妈拍合影,按快门之前还要指挥道,“笑啊,拉着手”,路人看着都忍俊不禁。其乐的火车头家族已经有10个成员了,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名字,去不同国家要带上不同的火车头,在旅途中照顾好它们。
旅行总难免有些波折,第一次去欧洲就遇上飞机延误,在巴塞罗那去马德里的飞机上,其乐吐了。但其乐几乎没有过在旅途中闹别扭的时候。“关键是要让他有事情可做,看绘本,玩游戏,听沿途景点的历史故事,思考问题,就不会觉得闷。”打扑克牌,三个人一起商量把牌局命名为“布拉格杯”“梵高杯”,其乐玩得特别起劲。在奥地利,听爸爸讲莫扎特的故事,其乐问道,“莫扎特为什么那么早死?”“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在于他做了什么事情。”爸爸回答。
马德里皇宫
期待一家人的Gap Year
回国后,其乐上小学了。李梓新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光是听故事已经不够,还要让他在旅行中找到参与感。在台湾搭捷运,其乐抢着帮爸妈买票。在爸爸的引导下,他观察到台湾和大陆的10个不同:纸币、招牌、地铁关门的声音……而作为00后,最具成就感的旅行方式莫过于用iPad拍照发朋友圈,赢得小伙伴们的点赞羡慕。“在夕阳下,牵着手,享受美好的生活吧!”在台湾,其乐把一家三口手拉手的剪影发到朋友圈。
去年暑假,小创带着其乐到山西参加绘画夏令营,孩子临摹壁画,家长们组队去徒步、逛城市乡间。“住的条件很简单,生活很简单,我好像跟着其乐回到了童年。”小创感觉到,9岁仿佛是个分水岭,儿子现在是半个大人了,相比于跟着父母逛,他更喜欢跟同龄人玩,更喜欢有具体的项目能参与。因此,以后的亲子游会倾向于一大群孩子共同参加的游学项目,或是约上几个家庭同行。
聊到将来的旅行,李梓新说,他或许会跟有孩子的朋友一起筹划一系列海外游学夏令营,文化、体育或音乐主题的,寓教于乐。小创则希望除了浮光掠影的游览,还能参加一些志愿者项目,让孩子获得更多元的社会体验,培养起责任感,甚至有个更大胆的念头:等其乐小学毕业,一家人来个Gap Year,开车去“寻路中国”。“不过,还是让其乐去发现自己的旅行兴趣,建立自己的旅行观吧,”小创说,“三个人一起决定去哪里,做什么。”
“我们夹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夹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都市和家乡之间”,李梓新用“三明治”来形容三十岁上下的中国人,并创办了“中国三明治”网站(www.china30s.com)。这对年轻夫妇的亲子游,也在大人和孩子的兴趣之间找着平衡点,一家三口共同成长。
伦敦公园
Q:带孩子的旅行,和你们自己的旅行有什么区别?如何平衡父母和孩子的兴趣点?
A:跟孩子一起,旅行的脚步会放慢很多,午饭后睡个午觉,带孩子去公共社区的游乐场玩。具体到旅行的内容,挑战极限的户外项目首先要排除,血腥的斗牛、色情的红灯区文化、文艺气息过浓的舞台剧恐怕也不适合,大多数的孩子不喜欢购物。孩子喜欢的是在广场喂鸽子,追泡泡、一边晒太阳一边看街头艺人的表演;去看大海、学游泳,在海滩上玩沙子;去自然与历史博物馆看恐龙与大鲸鱼;去水族馆,去动物园……但也不需要被这些项目占据全部行程。孩子不是旅行的主角,也不是父母的跟班,是个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行程中穿插着大家的兴趣点,互相分享,便可皆大欢喜。
在伦敦摄政公园晒太阳午睡
Q:对于不少年轻父母而言,亲子游就是“飞机+星级酒店”的奢华游,总担心旅行太折腾,住的条件不好,会让孩子吃苦,连带着自己受累。你们似乎更倾向于背包游?
A:我们是在花钱和省钱的辩证统一中找乐趣——放弃年少时“暴走+背包客栈”式穷游,选择安全舒适的经济型旅馆(其实一般也住三星四星,价格和三个人住青旅差不多),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和廉价航空。机加酒式奢游更适合东南亚,欧洲一来物价较高,住星级酒店花费太大,二来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应该让孩子多走走看看,接受艺术熏陶,如果只跟孩子腻在酒店和游乐场里,会错过欧洲的精华。
Q:已经去过的目的地当中,哪些适合带着孩子一起去?
A:欧洲发达国家相对治安比较好,也能让孩子增长见识。不过在地铁、城郊还是要小心谨慎,注意扒手。
Q:“哪怕是幼儿,旅行都能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影响一生。”你赞成这个说法吗? 你觉得亲子游对孩子的意义是什么?
A:是这样的,其乐有时会突然想起几年前在捷克搭电梯时听到的起降录音,诸如此类的细节不少,他也许不记得去过什么地方,但会记得某些瞬间和某些感觉,这些记忆会留在他的血液里。带孩子旅行不像做化学实验,可以马上看到变化。我到现在还没法说清旅行对其乐的意义,与其说旅行改变了其乐,不如说是我们这个一直在旅行的家庭影响着其乐。旅行对于我来说是个很自然的事,不带什么功利目的,也不是逃避或治愈,所以对于其乐,我不会刻意去引导他。让孩子发现自己想去哪里,比我们想要带孩子去哪里更重要,旅行和人生都是如此。
伦敦摄政公园
带小怪兽出游的心得
1.安全问题永远是第一位,尽量避免游客多到成灾的地方,不得不经过人流大的车站和街道时,建议用手腕软带各拴一头在大人及小孩的手腕上,以免走散
2.飞机起飞和降落的时候,孩子容易不舒服,甚至呕吐。给孩子嚼口香糖,减轻飞机气压给耳朵带来的不适,同时避免喝碳酸饮料
3.带上孩子喜欢的易携玩具和书,请他自己背一个小书包,坐车或需要等候的时候可以派上用场
4.安排行程时要照顾孩子的体力,不强求完成计划里的所有项目
5.父母不要包办一切,引导孩子参与到旅行中来。旅行前找一些与目的地有关的书籍和影音材料,最好是图文并茂型的,跟孩子介绍有趣的风土人情。旅途中,可以跟孩子一起研究地铁路线,让他买票、帮父母拍照、发朋友圈记录旅行、写日记、甚至可以开个网络电台节目,让他做主持讲讲自己的旅行
6.在游戏中“植入”旅行,比如说用目的地为扑克牌局冠名
*本文经授权转自《穿越》杂志及骆仪微信公众号(luoyi_gz)
写的挺不错。我在国外留学加生活10多年, 基本和作者的想法和感受差不多。现在也在考虑是不是以后要长期在国内生活。国内变化是很大, 但毕竟不变的东西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
用词优美,行文流畅,读完久久无法平静。这些国家并不是可怜,而是不够强大,在世界面前,这样的经济体量根本连同坐一张桌子的机会都没有。虽然说经济全球化,但这种第三世界的国家,往往都是在边缘化,根本就没在一个圈子里。
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不容易
每一个新闻作品都不简单
只有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探索尝试,才能出好作品!
想去非洲开工厂,需要咨询
我也有非常類似的經歷,所不同的是對方是一個德裔的尼日利亚人。我损失的是对人的信任及美好情感
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
一直都认为人类努力读书工作
不就是为了想要有更好的生活
可是在我看来比起盲目的工作赚钱
我更加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我感到很不安
我不喜欢这样的感觉
我喜欢不受束缚的生活
所以我一直很想用余生去看世界
不知道有什么建议
环球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但是总会考虑太多而导致没办法付诸于旅行。很遗憾
关于那900名战俘,我遇到金门的电瓶车向导讲解到,他们被移送到台湾本岛做农民,后来都有参与台湾的建设发展。
27岁遇到最爱自己的人,29岁分手,今年30了,也是对未来很迷茫,觉得会孤独终老。轻度抑郁,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好起来。
八个月之前高中都没毕业的我也因为不满于现状或者说为了逃避国内的高考来到了日本 来了才发现这边的生活也没有那么好 很多事情说不上一帆风顺甚至很糟糕 现在在准备考学了 希望我也能拿到早大的通知书
这样做,不会猝死吗? 超负荷的运转
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有趣,描写得也非常吸引读者,可惜每一篇后面都有若隐若现的居高临下、自视甚高的沙文主义态度